承载释迦牟尼指骨舍利的金棺银椁



 

佛教网 http://www.zjfj.org/ 佛教网 2006-12-15 12:01:11 石狮日报




  1987年5月5日,考古人员走进法门寺地宫的后室,进行我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探古工作。一套八件以不同质料铸造、流金溢彩的古盒,层层相套地摆放在地室的正中央,盒盖为一尊鎏金菩萨像,两侧各立一名石雕护法天王,另有四个银瓶分立后室四角,各类朝廷供奉器物以佛教密宗的格局围绕着古盒而布放,古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果然,里面载着的就是佛教世界千百年来奉为传世稀宝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
    虽然后来考古人员在后室的秘龛内找到真身的佛指舍利(灵骨),证实八重宝函内的是影骨,但八重宝函的珍贵性毋庸置疑。
    这枚佛指舍利被发现时,正是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的凌晨一时,如此巧合,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据古籍记载,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迎奉佛骨盛典,是在唐高宗显庆四年,唐高宗为使佛教更符中国的传统习俗及臻于中国化,为舍利铸造金棺银椁(即宝函),并按中国儒家的最高礼仪埋葬于黄土之下(即地宫)。李氏皇朝迎奉佛骨,队仪庄严浩大,沿途顶礼膜拜者由长安延至凤翔三百余里,成为一时盛况。佛指舍利及八重宝函在湮没千年后出土,重新唤起人们对史籍上这段佛教韵事的记忆,勾起人们对大唐盛世的追思。
    八重宝函的最外一重,是一个三十厘米立方的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由于是檀香木所造,难抵年月侵蚀,发现时已朽腐残破,仅余下的盒壁四周,有释迦牟尼说法图、阿弥陀佛净土图及礼佛图等描金加彩浮雕。
    第七重宝函以银铸成,四壁以平雕刀法刻有“护世四大天王”像,顶面有行龙两条,为流云所围。四天王形象栩栩如生,持弓执箭,极其威严,使人肃然而敬。
    第六重宝函为素面盝顶银宝函,是八个宝函中最特别的一个,宝函通体素净,不加丝毫雕刻绘描而浑然生辉,出土时有绛黄色绫带封系。
    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钣金成形,纹饰鎏金。函件正面有如来,四周有两菩萨、四弟子、二金刚力士、二供奉童子,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或饰以双凤翔,配以蔓草纹,或刻上金刚沙弥合什礼佛的图景,造型逼真而细腻。
    第四重:六臂观音纯金盝顶宝函。函盖雕有双凤及莲蓬,盖侧有瑞鸟四只绕着中心追逐,正面为六臂如意轮观音图,左侧为药师如来图,右侧为阿弥陀佛图,背面为大日如来图,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
    第三重宝函为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
    第二重宝函是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极其华丽精美。与第三重宝信不同之处,是前者以金铸成,后者则以珷玞石磨制而成。
    第一重宝函即佛指舍利所藏立之所———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塔顶为宝珠型,四面檐角翘起,阁额及檐下均饰菱纹。塔四面开门,门周布鱼子纹,门下部有象征性飞梯至塔座,小巧玲珑,金碧辉煌。塔座中立一小银柱,用以套置佛指舍利。
    八重宝函精雕细琢,美不胜收,但它的价值,不仅在平雕刀法、宝钿珍珠装及盝顶这些古代工艺,还在于刻凿在四周壁面上的文殊、如来造型,正是佛教密宗内蕴的深刻表现,是密宗文化艺术史的一幅剪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f.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