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織漢代"金縷玉衣" 專家為你解答玉衣之謎






2003126 07:10



 



東方網126日消息:冷色調燈光透過矩型玻璃櫃,給沉睡地下兩千多年的金縷玉衣灑下一片清輝。經過考古工作者600多個日日夜夜的緊張復修,被譽為我國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質最美、制作最精的獅子山楚王金縷玉衣,從本月起在徐州博物館公開展出,參觀人群絡繹不絕。


考古專家怎樣解開修復金縷玉衣之謎?徐州市有關人員向記者娓娓道來。


我國西周時就已出現為死者專制的葬玉,至漢代伴玉而葬的風氣達到了極點。目前發掘的金縷玉衣有三件,均出自漢代,即葬於河北滿城的劉勝墓、河北定縣的劉修墓和最新修復的徐州獅子山楚王陵。楚王為何人?學者持兩種觀點,一是第二代楚王劉郢客(因史書記載不同,又稱劉郢),另一說為第三代楚王劉戊。但不管是誰都證實了《後漢書》記載,隻有皇帝入葬可穿金縷玉衣,諸侯王、始封列侯、達官貴人依次隻能穿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1995年夏天,徐州東郊一農民上獅子山挖地窖時發現有松軟填土,隨後趕到的徐州考古學者便逐步揭開了楚王陵的神秘面紗。顯然,海撥260米的獅子山主峰曾被居中切開,從陵墓橫剖面看,墓結構的次序先後為墓道、天井、甬道(含兩側耳室)和墓室。無法解釋的是,盜墓者如何找到天井蓋?又如何呈垂直狀態直下墓道抵甬道口?道口上有16塊巨大方石,密不透風地組成了通往墓室的石大門,每塊石頭重約五六噸,稱塞石。盜賊竟在幾乎轉不過身來的墓道裡,拉動其中4塊,然後直奔墓室將隨葬品洗劫而空。有專家分析,賊人把墓主拉到天井口,是想憑借天然光線辨認死者身份,同時,剝下金縷玉衣進行破壞性掠奪。同處漢代的偷盜者所以毀玉,一是因為當時除帝王將相外不允許他人有玉,盜了也無用;二是盜人專為竊金而至,便將玉衣上的金線一抽而空。


20013月,作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金縷玉衣復修工程在徐州博物館揭開帷幕。20多位考古專家最先面對的是一大堆深埋著白骨和碎玉的泥土。他們先對殘存骨骼進行了人類學和醫學鋻定,確認墓主人身高172釐米,肩寬46釐米。隨後,在查閱大量史料和反復察看相關文物後,確定恢復的金縷玉衣長應174釐米,肩寬48釐米。接著,工作人員從黃土堆裡扒出了5000多片大小不一的玉片,其中2000多片為完整玉,3000多片已成碎玉。隻有把碎玉一個不漏地粘合起來,纔能完成縫制金縷玉衣的重任。徐州博物館收藏室主任王黎琳談起這段經歷,她說至今都感到後怕。首先,必須清洗每一片碎玉,然後要對碎片反復排列、反復組合、反復湊對,方可粘合到天衣無縫。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的重復勞動,枯燥、寂寞而艱辛。經過一年多努力,碎玉終於復生。在專家指點下,又開始了縫衣工程。先要摸準人體的關鍵部位,如頭蓋、眼、鼻、肘、手指、腳踝、膝關節等,然後找出關鍵玉片對號入座,方可原汁原味把金縷玉衣修復出來。從殘存金縷化樣中得知西漢的金線為98%純金,他們按同樣配方仿制了長280米重1576克的當代金線,經過艱難的穿針引線,通過一個又一個精美絕倫的金縷結,終於將全部玉片一而起,再現了金縷玉衣


出土徐州的金縷玉衣擁有三個,年代最早,以劉戊於景帝三年自殺推算,入葬時間不晚於公元前154年,比劉勝墓(公元前113年)早41年。玉片最多,楚王陵為4248片,劉勝的玉衣為2498片,而劉修隻有1203片。玉質最佳,劉勝、劉修用的為普通岫玉,而楚王玉衣面料全部是產自新疆和闐的白玉和青玉。博物館負責人透露,他們正和上海博物館聯繫,希望金縷玉衣來滬展出,到時,上海觀眾可細細品味這件中華極品所煥發的神韻和風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f.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