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收藏拍賣背後的炒作 看拍賣場裏的“託兒”









09/18/2007/09:33
華夏經緯網





    “4萬元一次!4萬元二次!4萬元三次!” 拍賣師一錘定音,唐先生也放下了手中的牌子,“應該有人出更高的價錢啊。”唐先生有些鬱悶。

    是的,雖然最終以4萬元人民幣拍下了臺上的那件藏品,但唐先生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唐先生的真實身份和他身邊的那些競拍人不同,他其實就是組織這次拍賣會的某拍賣公司的一名員工,他參與競拍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收藏,而是為了抬高人氣和價格。他是個“託兒”,火熱拍賣市場中的助燃劑。

    虛增成交價

    今天的拍賣結果顯然很糟糕。

    唐先生所在公司的一家客戶帶來了13件藏品,在會場上拍出了6件,可當客戶滿心歡喜地來收錢的時候,公司告訴客戶實際上一件也沒有真正拍出去,當時現場競拍人實際上是拍賣公司自己安排的,客戶只好帶著自己的13件藏品打道回府。

    “雖然沒有實際交易量,但至少我們把藏品的價格抬上去了。”唐先生告訴記者,那件他用4萬元“拍”下來的藏品,已經有了價格記錄,下次再拍就可以以5萬元起價。

    “藏品一件沒拍出去,客戶一旦翻臉起訴你們作假怎麼辦?”記者問。 唐先生說不用擔心,一旦打起官司,拍賣公司可以把責任推給“參拍人”。至於那個“參拍人”,誰還找得到?目前法律對參拍人還缺乏約束。雖然藏家虧了,但拍賣公司卻賺了。唐先生說,舉行一次這樣的大型拍賣會,拍賣目錄整版廣告2000元,半版1000元,保管費每件平均1000元,即使不算成交後10%的佣金,僅印刷目錄和保管費,拍賣公司拍賣1000件拍品就可以賺100萬元以上。

    而作假也並不止于唐先生這樣的小把戲。

    河南的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有些拍賣公司為達成交易,會遷就買賣雙方的暗箱操作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虛增成交價。具體做法是,委託方、買受方、拍賣方按事先約定“真實”成交價和“真實”佣金,比如約定拍品的落槌價為1000萬元,再加10%的佣金,最終成交價為1100萬元。此後,拍賣就進入了表演階段,拍賣師會再虛叫到1800萬元落槌,加上10%的佣金,最終成交價變成1980萬元。但是這個價錢是給別人看的,不會按這個價錢進行結算。

    夏志峰多年來一直對拍賣場的這股歪風痛心疾首,夏是國家文物出境鑒定河南站站長、河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研究員。“這些不規範的操作會使得更好的拍品和更大的買家都向拍賣公司集聚,而拍賣公司的佣金也就越賺越多。”

    不僅如此,按《拍賣法》規定,拍賣公司不允許拍賣屬於拍賣公司的物品,但還是有許多拍賣公司在拍賣之前,想方設法將藏品的所有權先歸到自己名下,這樣,拍賣公司可以差價、佣金一起賺。

    背後的炒作

    “亂世買黃金,盛世興收藏”。被文人雅士所喜愛的古玩、字畫等藏品,開始越來越多地走進尋常百姓家,各地古玩文物交易也是紅紅火火,收藏正成為繼股票和房地產之後,中國內地最“火”的投資方式之一。《收藏》雜誌一項統計表明,中國現有各類收藏協會、收藏品市場近萬家,各類專題和系列收藏500多項,3000萬收藏者熱衷此道,約佔全國人口的3%。收藏品市場交易額龐大,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場交易額一年就有11億元人民幣,地下交易更是無法統計。

    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書記許天申說,文物藝術品升值的潛力非常大,拍賣市場上基本上是一年升值30%至50%,有些文物過兩年再拍,升值一倍,這種情況刺激了很多資金投資這個領域。目前非常多的藏品在國內拍賣會上屢屢拍出“天價”,而這些價格的人造痕跡明顯。

    夏志峰證實了許天申的看法,據他介紹,藏品市場的投機者操作方式和炒股票一樣,先投入鉅額資金,大量收購某個時期的古玩,使其價格一路飆升,炒起來後,再慢慢“放水”。這些投機分子就是那些擁有大量資本的投資商,他們和“行裏人”合作,這些“行裏人”一般都是在鑒定行業裏混的時間比較長、有名氣、看“貨”比較準的人。投資商委託這些“行裏人”去幫他找“貨”,找的貨都是投資商事先看好的某一類的“貨”,比如玉器、或某個朝代的某類珍品。當“行裏人”找到貨了,投資商會大量收購這種藏品,達到壟斷的程度,再和拍賣行合作,炒高價格。

    “曾經有個拍賣行炒作乾隆時期的青花瓷瓶,就到全國各地進行收購,進而壟斷了整個市場。”夏志峰說。

    投資商和拍賣行的聯手炒作,讓收藏熱不斷虛火增高,前不久上海市拍賣行10片甲骨文竟然拍賣到480萬元。“再這樣下去,收藏界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夏志峰對著記者無奈地嘆了口氣。(周麗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f.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