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鑒寶”類節目缺少規範遭到文物專家抵制









09/05/2007/09:30
華夏經緯網






    由於缺乏相關的監督約束機制,處在一線的鑒定人員幾乎只剩道德約束這最後一道防線了


    盛世興收藏。我國民間文物收藏隊伍已接近7000萬人,民間文物收藏市場正展現勃勃生機。但《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近期在採訪中了解到,伴隨著市場的飛速發展,民間文物鑒定行業亟待規範,一些機構和個人利用人民群眾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與價值的訴求,過分追求商業化,甚至非法牟利,嚴重影響了文物收藏和市場交易的健康發展。目前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中央領導和業內專家的關注。

    文物專家不堪“鑒寶”類電視節目“惡搞”

    本刊記者在京津兩地採訪時了解到,不少專家和群眾對目前社會上個別收視率頗高的“鑒寶”類電視節目深惡痛絕。一位國家鑒定委員會委員告訴本刊記者,他曾被邀參加過某電視臺的鑒寶節目,上節目前曾被暗示要把一張在拍賣會上估價10萬元而流拍的字畫估出70萬元的價格。“這種做法干擾了市場的正常秩序,也助長了老百姓的投機、暴富心理。”這位專家憤怒地說。

    一位在國家級博物館工作的研究員有一次被一家電視臺收藏欄目的工作人員邀請去參加節目,並被要求在參加節目時故意抬高標的物的價格。這位專家當即拒絕並提出批評,但對方卻回答說“我們這是娛樂,不用那麼認真吧”。

    中國文物資訊諮詢中心最近完成了涉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全國文物鑒定情況調查”。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國內熒屏上至少活躍著十幾檔收藏類節目。其中一些節目為了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而慫恿參與節目的專家為藏品開出不實天價,很大程度上誤導了老百姓。以編織財富故事、炒作文物市場價值為目的的個別“鑒寶”類電視節目為民間文物鑒定幫了倒忙。

    一位在文物界的工作者向本刊記者反映,“我父親自從看上了一個鑒寶類節目,就像著了魔似的整天蒐羅一些古舊物,總想著哪天能一夜成了寶貝,我給他說什麼都聽不進去。”他呼籲,政府應儘快採取措施消除這種不良影響。

    據記者觀察,目前已經有不少文物專家都抵制參加類似的鑒寶類節目,但這類節目仍然非常紅火。一位國家鑒定委員會的委員表示,這類節目的火爆從另一方面反映出老百姓對文物收藏知識的渴求和當前可信賴的民間文物收藏諮詢服務的匱乏。



    民間文物鑒定機構氾濫

    由於制度的原因,我國文博系統內的文物鑒定機構和專家資源大多對內不對外,私人收藏者在有鑒定需求時往往無處覓權威。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社會文物處處長王莉說:“國家文物局幾乎每天都能接到群眾打來的電話,要求幫助鑒定手裏的文物,但我們只能介紹他們到地方的博物館、文物鑒定委員會等機構。”

    目前各地的這些正規機構都是以國有文物的鑒定為主要業務,除了在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等特定時間免費向老百姓提供諮詢外,其他時間根本無暇顧及民間文物的鑒定,更談不上主動地、有組織、有專人、成系統地向社會提供服務。

    近年來,隨著民間收藏隊伍的壯大,民營性質的民間文物鑒定機構發展迅猛,對滿足群眾需求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於準入門檻低、又缺乏法律監管,不少民營鑒定機構在利益驅使下四處開花。專家反映,從國子監到雍和宮一公里路就有四個鑒定機構,高碑店每公里就有十個。

    中國文物資訊中心此次調查的80余家文物鑒定仲介機構中,有的經過工商管理部門註冊,有的自稱經過文物主管部門批准,還有許多鑒定仲介機構既不具備相應條件又未經過合法審批,卻“大大方方”地開展鑒定業務。部分機構從事民間文物鑒定的人員構成很不規範,他們當中有“自學成才”的收藏家,有僅在社會上某鑒定培訓班學習過幾天而取得“結業證書”的非專業人員,也有個別國家和地方文物鑒定委員會的成員以各種方式從事商業性的民間文物鑒定業務。這些鑒定人員的能力和水準存在很大的差異,職業道德素質也高低不齊,造成民間文物鑒定的收費標準、定級標準、鑒定流程等差異懸殊且難以保障鑒定的品質,因鑒定而引起的民事糾紛頻頻發生。

    瀏覽互聯網,各種文物鑒定機構層出不窮,所謂的文物鑒定師培訓也比比皆是,有的短期班,把文物鑒定劃為核心課程,五天就能頒發“職業崗位培訓證書”。

    鑒定機構氾濫的同時,鑒定證書也越來越變味。本刊記者日前在走訪北京古玩城時發現,鱗次櫛比的古代陶瓷專賣店裏,擺放著數目驚人的號稱“古瓷”的商品,當記者詢問能否“保真”時,不少店家告知“兩千塊錢給你開個鑒定證書”。

    目前我國法律法規中,對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證書的法律責任沒有明確規定,給一些牟取不法利益的投機者以可乘之機,社會危害嚴重。據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紅山文化研究專家郭大順估計,國內外市場上流通和私人收藏的所謂“紅山文化玉器”數以萬計,而實際上真品不超過500件,絕大部分都收藏在國有博物館裏。大量贗品充斥市場,嚴重干擾了正常的流通秩序。




    民間文物鑒定活動監管缺位


    受訪的專家指出,由於文物收藏專業性非常強,收藏者和賣家的資訊不對稱,藏品在流通過程中的鑒定評估尤為關鍵,但由於缺乏相關的監督約束機制,處在一線的鑒定人員幾乎只剩道德約束這最後一道防線了。

    2006年底,北京的一位張姓收藏者向國家文物局舉報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孫某某打著“國家權威”的旗號開具虛假鑒定證書欺騙群眾。這位舉報人先後將自己從遊販手裏購買的27件瓷器送到在北京古玩城“坐堂”諮詢的孫某某處進行鑒定,其中14件被鑒定為真品,還有3件被鑒定為“極有價值的元青花”。張先生為此支付了高達2.5萬元的鑒定費。

    然而當張先生把被開具證書的瓷器拿到北京嘉德、華辰等拍賣公司時,卻全部被拒收。另請其他多位權威專家鑒定後被告知“全是新倣的贗品,年頭還不如你歲數大。”而當張先生聯合其他受害者欲與孫某某對簿公堂時,孫卻堂而皇之地稱“我就是這麼看的,這是學術爭論。”

    國家文物局調查後認定,舉報事實確鑿,于2007年1月將孫某某從“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解聘。由於目前對民間文物鑒定證書的法律責任不明確,這類民事糾紛往往不了了之。本刊記者日前走訪北京古玩城時發現,孫某某竟然仍在上班。

    接受採訪的有關專家指出,當前民間文物鑒定活動缺乏監管,已經直接危害到消費者的個人利益。一些不規範的鑒定機構和個人為吸引人氣,顛倒是非,製造民間處處是寶貝的假相,向大眾灌輸一夜暴富的投機心理,極大地歪曲了文物收藏的意義,起到負面的社會教育作用。長此以往,將不利於收藏市場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文物保護。

    此外,不規範的鑒定市場,也給文物非法流通帶來了可乘之機。由於監管缺位,政府對民間文物流通的具體情況、合法性也就很難掌握,長遠發展下去將造成國家收藏和民間收藏的脫節,特別是影響到政府打擊文物非法流通工作力度。

    專家呼籲建立嚴格制度規範文物鑒定市場

    本刊記者獲悉,民間文物鑒定市場的混亂局面已經引起中央領導和專家的關注。不少專家呼籲,國家有關部門應儘快出臺管理法規,對民間文物鑒定活動進行規範,遏制欺騙行為的發生,維護市場健康發展。

    國家鑒定委員會委員、天津市文物出境鑒定站站長李凱對本刊記者表示,當前以文物系統內部資源向社會提供鑒定服務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而民營性質的鑒定仲介機構卻表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並已經形成規模,開始要求得到合法地位和平等權力,它們對政府部門加強管理、規範市場也有著強烈的期盼。

    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認為,由於缺乏統一的認證、管理和制約,使大量不具備基本條件、也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行為責任的機構和個人進入文物鑒定市場,是造成當前民間收藏文物鑒定市場秩序混亂的主要原因。政府有關部門應在出臺相應管理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社會文物鑒定資質認定”機制,把好“準入”關,並通過法律監督和信用機制對民間文物鑒定行為進行制約。

    國家鑒定委員會的一位陶瓷專家指出,在行業內部事關公共利益、涉及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專業技術工作領域實行資質認證、持證上崗制度,是現代公共管理的普遍模式和發展方向。民間文物鑒定活動越來越多地關係到老百姓的權益和財產安全,依法建立相應的準入制度勢在必行。

    多位受訪專家指出,鑒定工作同時也是統計工作,通過建立完善的鑒定制度,不僅維護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而且可以為我們掌握民間文物資源,遏制非法文物流通帶來巨大幫助。將來隨著鑒定登記工作的規範,我們對民間文物流通的情況將具有更準確的了解,做到真正認清家底。作者:劉暢 張舵


來源:瞭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f.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