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物金光黨 V.S. 藝術偽君子


=古美術 更新日期:2008-01-08 記者:文/熊宜敬 攝影/張禮豪






中國藝術文物,歷史悠久,博大宏深,想要鑽研其一,已是極其不易,且又得有恆心毅力,還得走對正途,可以想見在鑑賞上的難度是何其之高。也因為循「正道」鑽研,對一般人而言確實是耗時費力又不見得能有所成的崎嶇之路,但中國數千年文明瑰寶的吸引力又具有極度的魅惑,因此,文物市場上就出現了許多掌握人們渴望擁有珍寶的「心理」,專走「偏鋒」,作偽造假以牟暴利,這些一招半式闖江湖的旁門左道裡,最有效且百年來屢試不爽的,就數「說故事」這一招了。







「故事」人人愛聽,說得愈活靈活現,愈能吸引無知的買家,即使荒唐至極,仍然有人願意上鉤,這種「文物金光黨」也就因此變本加厲,愈發猖狂。


過去,這類「說故事比賽」,都是在攤商市集或一般私下交易中暗地裡進行,影響不大,頂多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如今,中國大陸藝術文物市場崛起,在「藝術投資」的過度渲染下,讓眾多缺乏專業知識的「投機客」闖入市場誤區,誤以為藝術文物買賣有暴利可圖,紛紛挾金揮霍,妄想一夕致富;於是,這種心態便正中造假作偽的不肖之徒下懷。偏偏眼下的市場氛圍是「投資」至上,「專業」至下,真正的藝術文物知識與苦口婆心的警言誡語反而成了「逆耳忠言」,於是,編個如小說般的故事,情節愈懸疑,內容愈怪誕,愈能引人入彀,甚至加入些宗教、迷信,更易使無知買家三跪九叩、五體投地自願「奉獻」;反正,中國數千年歷史,怪力亂神始終不缺,至今藝術文物市場又成為不肖商人說故事比賽的大本營,而原本「地下化」的暗地裡欺騙,更堂而皇之的登上公開拍賣,儼然成為藝術文物市場騙術奇觀的編劇,當眾說謊,膽大包天。


去年(2007)秋天,10月上旬開始,一齣文物金光黨的「說故事大戲」瘋狂上演,主角是北京一家「台資」拍賣公司,準備在11月下旬秋拍中推出四件所謂的「國寶級文物」,想搭一下近年來最為時髦的「國寶回流」、「海歸文物」便車,欲魚目混珠以「說故事」手段利用兩岸無知媒體大肆宣傳,鎖定垂涎國寶文物卻又不學無術的多金暴發戶痛宰一番。


配角則是公開在媒體上曝光、已因此事件被撤職的「前」台灣中華文物學會秘書長張克晉,還有北京故宮古器物部丁孟元、湖北鄂州博物館館長董亞巍及所謂「青銅鑑賞界大腕」杜迺松等「專家」,也被中國媒體指稱為這四件偽品所舉辦的「鑑定會」背書,宣稱得出總值為人民幣7,000萬元的結論(2007年10月10日人民網報導)。


10月25日,中國新聞網跟進報導,「正式」開始說故事,由張克晉「透露」此四件假國寶是「從兩位旅居海外多年的台灣收藏家手中徵集到的。根據收藏家描述,四件國寶均是抗日戰爭之後從內地流傳到海外的。」並說其中一件「四羊方壺收藏者的父親是北洋陸軍第14師軍官,被參謀長余定華招至麾下……」然後牽扯到此件偽壺與河南新鄭李家樓村鄭公大墓出土的「蓮鶴方壺」(現藏北京故宮)的地緣和人脈關係;聽起來言之鑿鑿,仔細一想,卻全是無根無據的瞎編。接著新聞又報導其中「兩件造型絕無僅有」的漆器「很可能被劉秀(東漢光武帝)本人使用過」。11月8日台灣的《聯合報》A17版也出現了此則報導,台灣《蘋果日報》的「中國焦點」版也有此則新聞,這個「故事」,就這樣在兩岸媒體上「吹牛」吹了近一個月。


11月9日,台灣中華文物學會對台灣媒體發出了一份「鄭重聲明」,檢附了10月10日人民網和10月25日中國新聞網關於此次事件的部分內容,然後在第三點「本會慎重聲明」中,強調該會為「非營利社會之團體,以倡導中華文物之研究為宗旨」,並「為免外界誤解」而提出四點說明:「1.本會從未經營或指派人員向外界從事任何徵集收藏品之業務。2.本會從無設置鑑定專家,亦從未有任何為外界從事文物鑑定之工作。所謂『台灣中華文物學會和皇朝‧誠銘拍賣公司聯合舉辦的專家鑑定會』純屬子虛烏有。3.本會秘書長是內部業務之工作人員,從未接受授權對外從事任何徵集或鑑定文物之工作。其個人之言論與行為與本學會毫無關係。4.任何個人均不得假借本會理、監事或工作人員之名義,對外製造不實之言論或從事營利之行為。」


11月16日,這家北京的拍賣公司收到北京市文物局的批文,註明這四件「古文物」不准拍賣。11月21日,北京《京華時報》報導指稱北京相關文物主管部門透露,皇朝‧誠銘拍賣公司這四件拍品未經文物部門許可審查,即大肆宣傳為「國寶級文物」,因此被叫停的原因是「該公司虛假宣傳,擾亂拍賣市場秩序」,這家拍賣公司也因此被撤照停拍。


11月27日,台灣中華文物學會由秘書處正式發函到各個媒體,內容是「主旨:函知解任張克晉先生本會秘書長職務,請查照。說明:一、依據本會九十六年11月21日理、監事聯席會議決議,業已解任張克晉先生秘書長職務,特此函達。二、檢附台灣中華文物學會鄭重聲明(2007年11月9日),請參閱。」


終於,這個「說故事」的文物市場荒謬劇落幕,但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卻需要有識之士的深思檢討。首先,是藝術文物市場眼下的大環境問題,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這個市場若沒有「無知」的買家,就不會有「文物金光黨」存在,會產生這樣的偏鋒亂象,基本上還是「市場供需」的依存關係。如果購藏文物藝術品的買家都以「興趣」和「欣賞」為出發點,不是以「短線炒作賺錢」為出發點,就可以營造出較為健康的市場規律;若買家都具備一定的藝術文物專業知識,或者常識,自然就不會讓藝術文物市場的金光黨有可乘之機。其次,是部分文博界「專家」因「利之所趨」而墮落,常見到有知名度的「專家」為許多「開門假」的書畫文物「背書」,包括題跋、落款、開保證書、為贗品出版物題簽、擔任仿品展覽會來賓、寫文章吹捧……等等,主因是可輕易獲取不菲的酬勞而不惜犧牲清譽,真應驗了「有錢能使鬼推磨」的俚語。這種利用專業之名為虎作倀、助紂為虐的行徑,就成了藝術文物市場風氣敗壞的幕後黑手,這個現象,看樣子只能有待「春秋之筆」來蓋棺論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f.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