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建元款玉雕之分析與討論(二)
建元官印介紹
承如上篇文章介紹,漢武帝在文景之治與民休養後,累積相當的國力,開疆闢土,創造當時空前之大盛世,中國人會被稱為漢人,因為漢代盛世是中國人驕傲,漢代初期(文景之治與漢武帝)在當時世界無論文治武功是第一,武帝在位54年將中國推至巔峰。其中以即位初期創立中國第一個年號--建元(共有六年)。
年號是漢武帝的一項發明,是帝王紀年法的繼續。在武則天之前,這項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就是漢武帝,他在位五十四年,年號一共用了十一個,平均五到六年一個。這些年號分別是:建元(前140-前135),元光(前134 -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元狩(前122-前117),元鼎(前116-前111),元封(前110-前105),太初(前104-前101),天漢(前100-前97),太始(前96-前93),徵和(前92-前89),後元(前88-前87)。
而漢武帝在位時間又長達54年,所以光修建這茂陵就花了53年的時間。漢武帝用盡了大量的人力和金錢來修築茂陵,據說當時所累積的金銀珠寶最後多到都裝不進陵墓中,也因為如此,這茂陵更是盜墓人眼中的金主,在漢武帝死後2年就有陪葬的玉器在市面上販售,而到了後漢、三國時,五陵原更是各方軍隊的財庫。據《漢舊儀》載:地宮佔地一頃,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每邊長二丈,墓室4面各設有能通過6匹馬駕之車的墓道。各墓道門還埋設暗劍、伏駑等機關以防盜。墓室內置梓棺,「柏黃腸題湊」,四周充沙,以防潮。地宮內還充滿了大量稀世珍寶。西漢末年,赤眉軍入長安,茂陵被掘開,數以千萬計的義軍搬運連日,但「陵中物不能減半」。到西晉時,「猶有朽帛委積,珠玉未盡」。唐末黃巢起義入長安,茂陵的大量珍寶再次散落四方。
漢代主張厚葬,貴族才有資格佩玉,因此茂陵入陵寶藏之玉作製作最為知名,其中建元款陸續出土相對較多與完整,雕工精美古樸,天然成器,玉雕上大都有落款,吾人稱之「建元款、建元工」,以官印、祥獸、生活器物等為主。建元款建元工其風格與漢代其他時期不太一樣,具有承先(漢以前)啟後(漢代以後)之重要樞紐,我認為對於整個中國玉雕玉史,非常有研究之必要性與重要性。未來陸續有夠多資料,逐漸整理以窺出全貌,也將證明本文說法,漢武帝建元款玉雕在中國玉雕史具有承先啟後之地位。
印章作為特定的憑證工具,它的產生是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由社會結構、政權體制和生產生活等條件所決定的,目前有實物可考著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從使用內容、範疇、物件與功用等方面講,古代印章大體可以分為官印和私印兩大類別。官印,顧名思義是指官吏或官署之印,它的出現時間應與私印基本相同,至少不應晚于私印。
在其出現之後的2000多年的漫長歷史中,官印作為官吏職掌或政府機構行使權力的憑證,就一直以其無可替代的特有功用而存往。它們在不同歷史階段中的內涵,特殊社會條件下的表現,內容、形式的繼承與發展,脈絡十分清晰。因此,歷代官印不但是印章史研究的重要物件,也是研究歷代官制、人文地理,以及古代文字、冶金鑄造和篆刻藝術等多方面的重要實證。
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時期,王室權力開始衰弱,逐漸出現了列侯爭霸的局面。其後的戰國時期,舊的諸侯又逐漸被新興的貴族和十階層所取代。諸侯國君將政治、軍事、經濟權力掌握在手中,建立了各自獨立的國家機構,權力體制突破了周禮的限制。各國中央與地方機構膨脹後,具有的官職也不盡相同,基本是三晉為一系,齊為一系,秦、楚各成系統。此是各國官制的最大特點,就是文武分職,文以相、武以將,這是中國古代政治的一種進步。將、相之印的佩用,亦始於此。
基本上漢官制承襲大秦帝國體制,但是大秦是採郡縣制,大漢是以分封諸王供主制,官名大致相同。以過去記載漢代歲入分三份,一供宮廷開銷,另共給文武百官薪資,最後為皇帝入陵寶藏,漢人相信死後世界,因此視死如視生,在位時就開始修建陵宮,漢武帝在位54年,茂陵修建53年,意謂入陵寶物等同16年當時國家歲收,幾乎是礦古空前,不輸給秦始皇在位僅14年。其中入陵寶物漢武帝為繼續行使大漢天子權力,因此有一整組官印(可參照附件秦官印),至少兩百多個,象徵在死後依舊統領文武百官。官印材質有金、銀、銅、玉,其中以金玉為高級官吏與皇室使用,尤其中國愛玉成痴,孔夫子詠玉五德如君子般,因此玉印尤為皇家喜愛,正有所謂金銀有價,美玉無價的道理,漢武帝即位之初,即糾集大批玉匠以上等和闐玉,製作精美整組文武百官印典藏在茂陵之中,文中所展示為出土之文物。
其材質有和闐白玉、黃玉、青玉為主,材質堅硬不入刀。製作方法除傳統製作方式外,有一種將上等和闐原石,經過玉匠精雕細琢,使用小嶄刀,一刀一刀鑿出形狀後,經表面滲碳處理後,再給予適度拋光,因此如磨砂玻璃般,凸的部份被拋平而開光,凹的部分保留碳化表面,產生如青銅器般古樸,同時防止入陵後抵抗各種沁蝕。此種技法是漢代漢武帝建元特殊雕法,影響後代宋朝老提油仿舊作法,與明代新提油仿舊工法,清代雜染仿古技法。
此種雕法,首創於漢武建元初年,猶如現代磨砂玻璃,半開半留,自然和諧,陳鋪表面,其作用有二,一是利用滲碳表面處理,讓此批入陵玉作不受沁蝕,但又可以顯現玉質溫潤,二是利用滲碳處理後,表現出自然渾拙,沉穩氣息,較耐看。不瞭解者,以為沁色,其實非也,倘若沁色不可能如此均勻分佈。當時殊不知漢代玉匠,終其一生僅完成幾件作品而已,使用簡陋工具,僅能以時間換取空間,創造雕玉之高峰藝術,就是在漢代,其中漢武帝之藝術水平最有看頭。表現出當時高度藝術水準,令人讚嘆不已。
除過去分享印章:
三封左尉 http://tw.myblog.yahoo.com/jeff0718/article?mid=1334&prev=1392&l=f&fid=27
淮陽王璽 http://tw.myblog.yahoo.com/jeff0718/article?mid=2742&prev=2754&next=2722&l=f&fid=27
左將軍軍司馬http://tw.myblog.yahoo.com/jeff0718/article?mid=1991&prev=2022&next=1963&l=f&fid=27
南郡侯印 (山水大器收藏)http://tw.myblog.yahoo.com/wayne888pro/article?mid=24027&prev=24073&l=f&fid=24
梧侯丞玉印(山水大器收藏)http://tw.myblog.yahoo.com/wayne888pro/article?mid=21390&prev=21423&next=20599&l=f&fid=24
校尉之印(玉緣,Ginger)http://tw.myblog.yahoo.com/ginger-ch/article?mid=17798&prev=-1&next=17725
等精美作品外,以下分享另一未發表之廣漢大將軍章,皆為使用上述技法所製作之印章:
雙螭獸紐--廣漢大將軍章
雙螭獸紐--廣漢大將軍章
雙螭獸紐--廣漢大將軍章
雙螭獸紐--廣漢大將軍章
雙螭獸紐--廣漢大將軍章
雙螭獸紐--廣漢大將軍章
附記:
秦漢 官印計有:
中官徒府 、中行修府、南宮尚浴、修武庫印、小廄南田、稿丘左尉、杜陽左尉、右公田印、宦者丞印、 未央廄丞、旃郎廚承、宜春禁堆、霸陵園丞、白水弋丞、楚永巷丞、粱廄丞印、蕃川候印、膠西候印、金鄉國丞、睢陵家丞、武陵尉印、武陵尉丞、山陽尉丞、贛揄令印、泗成令印、櫃長之印、胸長之印、臨邛長印、靈州丞印、朱虛丞印、海鹽右丞、陸渾左尉、三封左尉、朝那左尉、朱吾右尉、靈右尉印、勘右尉印、執蘆直二十二、常樂蒼龍曲侯、裨將軍印、態師公將軍司馬印、長水校尉丞、校尉司馬丞、軍司馬丞印、破奸軍馬丞、軍曲侯丞印、安屬左騎千人、文德左千人、枝尉之印章、校尉左千人、棘陽縣宰印、 修合縣宰印、蒙陰宰之印、建伶道宰印、阿陵空丞印、馨丘徒丞印、幹昌縣徒丞、原都馬丞印、昌縣馬丞印、麗茲則宰印、弘睦子則相、章符於家丞、康武男家丞、昌威德男家丞、新西河左佰長、新前胡小長、 琅邪相印章、蠡吾國相、河池侯相、隃麋侯相、綏仁國丞、征羌國丞、和善國尉、池陽家丞、冀州刺史、 東郡守丞、內黃令印、薛令之印、東武令印、新野令印、粱父令印、黃令之印、東安長印、吳房長印、 櫸榆長印、屯留丞印、廣平右尉、襄賁右尉、南鄉左尉、曆陽左尉、南深澤尉、漢保塞烏恆率眾長、漢匈奴破虜長、漢歸義佰長、漢叟邑長、漢盧水仟比、漢盧水佰長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