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漢代玉衣出土的數量不算多,對玉衣的研究也是有限,而傳世玉器的辨偽問題,向來似乎也非考古學家的焦點所在,因此,玉衣的鑑識問題,的確存在頗大的模糊區的;但是,經過實體的觀察之後,我提出以下的懷疑:


一、製作工藝不存在於漢代


        漢代玉衣是由許多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圓形等玉片組成的,玉片上皆有小孔,玉片之間用金、銀或是絲線加以編綴而成;而這些用作穿繩的小孔,觀察出土玉衣的資料,可以看出是以管具鑽孔的,如滿城中山靖王劉勝玉衣(圖1.2)、廣州南越王玉衣(圖3~6),還有玉質最為精美的徐州獅子山楚王玉衣(圖7~9)。


        可是,科博館的這套玉衣(圖10),其玉片的小孔卻是有著細長的切痕,再加上管鑽痕(圖11,下方顏色較淺的部分為購藏件),這細長的切痕非常特殊,它並非線切痕、而像是砣具切割痕,而且,這細長痕的方向有的呈平行、有的呈現放射狀;這樣的打孔方式在漢代是沒有如此的工藝的,非常可能為新近製品。


二、與出土玉器白化現象差異大


        出土玉器的白化成因,由於變數太多,目前仍然無法完全確定;但是,白化的外觀現象,卻是有些規律可循的。


        出土玉器白化的成因,個人認為以兩岸礦物學家錢憲和、聞廣的論見最為可信,那就是玉器結構的鬆化現象,也就是晶間空隙的產生(詳見小文「出土古玉的色變現象」http://tw.myblog.yahoo.com/chinese-arts168/article?mid=200&l=f&fid=55),而對於高溫(火燒)的因素,持否定看法。


        這樣的觀點重點在於白化後的古玉,除非表面受殘,否則應該仍具強烈油脂光澤的,由五、六千年前的紅山玉龍胎(圖13)、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玉龍(圖14)可觀察發現明顯的油脂光澤;而科博館這具玉衣的玉質雖呈白化,但是表面乾澀、毫無油脂光澤,而且表面清晰可見與現代相同的拋光痕跡(圖12我手指部份的新制玉片),這與出土古玉的白化現象與拋光痕跡有很大的區別!


        在仿偽古玉製作技術推陳出新、不斷精進的21世紀中,傳世玉器的鑑識問題,已非靠文獻、演譯的美術史領域可以勝任,再加上科學儀器(如拉曼光譜儀)對古玉鑑識實在難以提供協助,所以,多領域如考古學、圖像學、造型學、礦物學、美術心理學、工藝科學…等的有效結合,才是能減少古玉鑑識空窗、模糊區的好方法!


        「秦代新出土文物展─兵馬俑展II」特展,勢必吸引大批的人潮,展示與教育,的確為博物館的重要功能,可是,典藏與研究,更是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呢!



 1


玉衣是漢代皇帝、諸侯王和高級貴族死後的殮服。史書中稱玉匣玉柙” !



 2


 3
我是西漢南越王!


 4
頭頂有的加上玉璧, 這是玉衣唯一的 "漏洞" !


 5


 6


 7
全部以新疆和闐玉料制成的楚王玉衣!


 8


 9


 10
科博館的玉衣



 11


打孔工藝頗值得懷疑! 玉表乾澀. 毫無玉質的油脂光澤!



 12


左半部手指處為新補件, 右半部為購藏件!



 13
紅山文化玉豬龍!


 14
良渚文化玉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rof. Chang  的頭像
    Prof. Chang

    Prof. Chang 的部落格

    Prof.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