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群體趨向"五化" 參與人數之多前所未有









09/13/2007/10:16
華夏經緯網






    最近幾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民間收藏呈爆發態勢。一浪高過一浪的收藏熱潮席捲中華大地,參與人數之多前所未有,注入資金之多前所未有,成交價格屢破紀錄前所未有。民間收藏群體也越來越多,並呈現出大眾化、年輕化、知識化、多元化和社團化的趨勢。

    大眾化

    “盛世興收藏”。改革開放以後,人民生活水準大大改善,特別是節假日的增多,為人們從事收藏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按照國際通行的說法,一個國家收藏市場的啟動條件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000~2000美元,而中國的經濟發展水準正處於這一階段,這是收藏熱興起的經濟基礎。正是在這種有著巨大的成長空間背景下,大量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投身於這次收藏的熱潮。

    放眼各地收藏市場,前來“淘金”的人員空前增多,人氣十分火爆。在北京潘家園,週六、週日這裡清晨四點半就開業,有來自全國20個省市的商販來這裡交易,洶湧的人潮達到六七萬人,高峰時多達10萬人,人員涉及各行各業,性別年齡不分男女老少。像這樣的景觀在上海城隍廟古玩市場、成都送仙橋古玩藝術城、鄭州古玩城、武漢文物市場、西安古玩城、合肥城隍廟古玩市場、大連古文化市場、紹興古玩城等全國許多城市的收藏市場裏都能看到。

    收藏再也不是什麼神秘尊貴的名詞了,再也不是達官顯貴和文人雅士的閒情逸致,漸漸地從“貴族們的後花園”飛入尋常百姓家,變為眾人參與的“平民遊戲”。無論城鎮或鄉村,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無論具有何等文化水準,也無論其年齡、性別,都遍佈著收藏愛好者。機關、工廠、農村、軍隊、學校,都有不可計數的收藏迷。可以樂觀地預言,收藏愛好者的隊伍還會越來越壯大,大眾收藏必將成為收藏界的主旋律。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閻振堂擬了一副這樣的對聯:太平盛世家家奔小康,國富民強人人搞收藏。這無疑是對當前大眾收藏熱的真實寫照。

    年輕化

    在常人眼裏,收藏尤其是古玩,似乎只是中老年人的專利,與年輕人無緣。可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這一行,收藏在他們眼中成了一項頗為時尚的業餘活動。在收藏市場,在拍賣會上,在各種各樣的收藏展覽現場,人們發現了更多年輕人的身影。有青年企業家在拍賣場上爭奪價值不菲的古董,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拍賣市場,年輕的富豪成為拍賣市場的強勢群體;也有不少小白領在收藏市場尋找著錢幣、徽章和票券。收藏在新生代的手中傳承著、發展著。我國收藏群體年輕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這些年輕收藏者,一部分是受家庭和親友影響介入收藏;還有一部分是經過學校培訓的文博專業的學生;而更多的則是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和收藏市場的興起而入門的年輕收藏愛好者。他們大多善學習,肯鑽研,接受新事物快,給收藏界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沒有人敢小看他們的藏識,也沒有人敢小瞧他們的眼力。相反,他們說起網上交易、國際行情等新鮮辭令,可能倒令“前輩們”自嘆不如。

    許多年輕的收藏愛好者認為,投資收藏不僅能陶冶情操,滿足興趣愛好,又不失為一種好的投資手段,比炒股票更有意思。因為一件五千多年前的彩陶瓷,一張唐代的碑帖拓片,一幅宋元時期的水墨畫,一片明清年間的木雕花板,都是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可以給人以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愛好收藏看似一種“懷舊”,卻能在追尋歷史的同時產生內心的安定與超脫感,這對於在激烈職場中打拼的年輕人來說,是十分珍貴和難得的體驗。

    知識化

    隨著收藏熱的興起,各類收藏鑒定班非常紅火,諸如名家書畫作品鑒賞班、奇石鑒定班、紅木傢具速成班等越辦越多,儘管收費不菲,卻頗受收藏者青睞。藏友劉先生通過搞收藏迷上傳統文化,他認為古玩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底蘊,越品越有味道。為了提高自己的鑒賞水準,如今他業餘時間鑽研起中國民俗文化。

    引導和報道收藏的媒體也得到迅速擴容,原本很少涉及報道藝術品投資和收藏的媒體,紛紛開闢出各種收藏專刊和專欄。原有一些藝術品投資和收藏專業媒體紛紛擴版、改版,以進一步貼近群眾、貼近市場,受到人們空前的歡迎,發行量和收視率急劇上升。中央電視臺的《鑒寶》欄目,收視率已達6000萬到8000萬人之眾,每月從各地寄來要求鑒定的照片也達上萬張,目前還在呈急速上升之勢。南昌市幾家大型書店,都開闢了收藏專櫃,有關收藏類的書籍十分暢銷。

    收藏論壇更是眾聲沸騰。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組織的與收藏相關的論壇陸續出現,這些論壇所涉及的問題也愈來貼近普通大眾、貼近民間收藏。許多收藏鑒賞專家做客現場,倡導藝術走近大眾的理念,與收藏愛好者進行交流,傳播藝術與收藏知識,使得收藏愛好者更全面、更清晰地了解、體味、辨析藝術與收藏。同時,也吸引更多的人邁入藝術收藏的殿堂。

    許多古玩經營者發現,無論是瓷器書畫,還是玉器古籍,這些中國傳統收藏門類的收藏者中,熱愛文化的多了、懂行的多了,盲目追風趕潮、夢想一夜暴富的人少了,收藏者的知識和水準在不斷提高。

    多元化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由於收藏者不同的個性愛好,以及工作性質和經濟能力的差異,使收藏展示出紛繁多樣的異彩。今天的社會已發展到一個個性化時代,與之相適應的多元化收藏成為大勢所趨。

    不同的收藏群體在收藏意識、收藏方式和價值觀念都呈現出多元化傾向。在收藏方向上,有的多種門類兼收並蓄,有的則專門收藏一種門類,搞專題收藏。在收藏數量和檔次上,有的追求少而精,有的追求多而全。在收藏方式上,有的只收不賣,只進不出,純粹為了個人愛好;有的以藏養藏,調余補缺,去粗取精;有的則市場動作,低吸高拋,著眼賺取利潤。

    以往,似乎只有名人字畫、古董瓷器、古籍善本等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收藏,除此之外都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兒科”玩意兒。隨著收藏活動的日趨多樣化,代之而起的是全新的收藏理念。今天的收藏界,已經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有識之士,除傳統的收藏大項,如瓷器、玉器、字畫、古典傢具、郵票等,他們還以獨到的目光審視著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鈕扣、鑰匙鏈、汽車模型到香水瓶、手機卡、撲克牌、新型發飾,常人眼中的平常之物,經過他們的細心收集、整理,立刻顯現出不同尋常的收藏價值,既給人以美的享受,又給人以全新的啟迪。我們高興地看到,近年來各種各樣收藏品的門類迅速增加,忽如一夜春風來,數不清的新藏品收藏群體蔓延開來,蔚為大觀。

    社團化

    收藏群體的迅速擴大,促使新的收藏組織紛紛涌現。目前全國有各種收藏社團上千個,各大中城市,甚至企業、學校都有收藏團體存在,如各種收藏協會、學會或研究會、聯誼會。有些收藏團體還下設各種分會。

    收藏團體在組織引導民間收藏活動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得會員素質水準不斷提高,協會組織隊伍不斷壯大,同時,還為會員提供有關資訊,開展多種形式的展示、交流和培訓活動,為培育和打造具有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民間收藏文化的品牌奠定了基礎。上海市收藏協會成立20年來,從開始50余人的收藏組織發展為當前擁有近4000名會員,下設報刊、鐘錶、票花、書畫、金石等13個專業委員會的收藏協會。現在的上海收藏協會已經脫胎換骨,以公益性、服務性姿態立足於社會,開展了資訊交流、業務培訓、藏品展覽、學術研究、書刊編輯、諮詢服務等大量有益的活動。中山市收藏協會從“本土”特色出發,通過到異地聯合辦展來構建連鎖效應,從而把中山的收藏文化帶到了更多的地方,讓更多的人關注中山收藏文化,了解中山收藏協會。江蘇鹽城收藏協會從成立之初就策劃組織了一項大型的連續性的“民間藏品進農村展覽”,該展覽已走進了20多個農村,讓農民在村頭就能品嘗到民間收藏大餐。

    除正式收藏社團外,還有大量非正式收藏團體,由興趣愛好一致的收藏愛好者自發組成,開展活動。如,近年來雅昌藝術網近代民國瓷論壇的網友們,先後在景德鎮、黃山、長沙等地舉辦了七屆文人瓷畫研討會,通過研討、交流、鑒賞、參觀等多種方式,探討文人瓷畫的藝術內涵、歷史地位和收藏前景,人氣越來越旺,層次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已經成為文人瓷畫收藏研究的一個重要平臺。

    我們有理由相信,收藏社團將在未來的收藏發展大潮當中發揮更大作用。


來源:大江網-江南都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f.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