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柿 Diospyros discolor


毛柿簡介
台灣有許多可資利用而尚未被開發的植物種類,毛柿(Diospyros discolor)即為廣大遺傳資源中極具開發潛力的一個物種。毛柿屬於柿樹科植物,曾出現同種異名有Cavanillea philippensis, C. mabolo, D.mabolo, D. kaki, D. blancoi, D. embryopteris,D. philippensis及Embryopteris discolor等,Flora of China中名稱其為「異色柿」,有別於我們所稱的「毛柿」。為常綠性大喬木,株高可達20公尺以上,英名為velvet apple或mabolo,民族植物學家鄭漢文校長指出菲律賓群島上的Takalu、Itbayaten、anunoo以及本島噶瑪蘭族、阿美族、卑南族及排灣族稱毛柿為Kamaya,達悟族則稱之為kamala。林業研究專訊 26 Vol.14 No.4 2007 專題論述其心材質地緻密堅硬且呈現油亮黑色,故台灣又稱其為「台灣黑檀」。原始分布在菲律賓各島嶼,台灣為邊際分佈,是自然分佈之最北界,所以毛柿是典型的熱帶樹種。台灣的原生地在東部蘭嶼、綠島及南部恆春半島地區,其餘地區包含龜山島亦零星分布,但可能都是較近代人為栽種而來。
毛柿常在民族植物學(Ethnobotany)研究上被提及,據鄭漢文校長的調查考據,原住民除了利用作為傳統用材,也撿拾成熟掉落果實食用。常見栽植於東部及南部的噶瑪蘭、阿美、卑南及排灣族等住家庭院,達悟族人則普遍栽植於私有林地及水芋田的護。卑南族以毛柿的花、果期為歲時工作曆的物候指標,更以毛柿成熟的果實,做為孝敬老人家或給生病的人食用的重要水果。阿美族人除了食用果實外,它那烏黑發亮的心材,則是製做頭目使用的權杖最好的材料。達悟族人使用毛柿的經驗應該是最豐富的了,從住屋的樑柱、曬魚架、拼板舟的暫時
性木釘、打小米的杵、配戴在肩背的刀鞘等等,都和毛柿息息相關。


紫金牛科常綠喬木


  別名:台灣黑檀。常綠大喬木、樹皮黑色,全株披淡褐色絨毛。單葉互生、下垂、披針形、先端尖,雌雄異株,3-5朵花聚集,萼與花冠常成四淺裂。球形大漿果,呈淡紅褐色,外披褐絨毛,果熟時變軟。花期在初夏,果熟在十至十一月,成大果期約在八月。果熟後可去皮直接食用,或用糖醃過後食用。


   毛柿在成大的分佈集中於工學路兩旁及工學院各系館間路旁,數量還算不少。


  成大創校經年,除了樹木已經蓊鬱外,尚且有許多可以讓我們寶貝、驕傲的樹種。毛柿就是其中一種。


  毛柿的果實是可以吃的,但這並不是造成毛柿自南台灣消失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因為它材質好,尤其是拿來作筷子更好,大肆砍伐,不消失也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f.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