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氏玉璧~前文


傳國玉璽”動人的故事,楚人卞和好心獻玉璞,就是因為沒有識寶之士的鑒定,蒙受了欺君之罪,被剁去了雙手雙腳:

公元前722年,史稱的春秋時期……。
這年的秋天,風和日麗,楚國人卞和同往日一樣,到荊山(今天的湖北漳縣)砍柴,揮汗之間,只見祥云炫耀,一只美麗的鳳凰,昂著脖子,拖著金碧閃閃的翎子,矜持又傲慢地棲在一塊青石上。華夏自古有“鳳凰不落無寶地”的傳說,卞和認定這塊鳳凰棲立過的青石,必定是絕世珍寶,就將它搬到山下,獻給楚厲王。誰知經過宮廷玉工辨識,被認為是一塊極為普通的山石。

厲王大怒,為懲罰卞和欺君之罪,當即砍掉了卞和的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抱著青石又去獻寶,仍被有識之士判為普通的石頭,結果又被武王砍去了右足。

若干年后,武王的兒子文王即位,失去雙足的卞和堅信青石是傳世瑰寶,依然想去獻寶,無奈他失去了雙足無法行走,無法將他親眼看見鳳凰停留過的寶貝上呈君主,便抱著“石頭”痛哭不停。

過了三天三夜,卞和泣聲不止,消息傳到宮廷,文王聽說這件事,立即派出大臣和玉工迎接卞和,又命玉工開青色石頭,果然從中得到了一塊光滑滋潤,完整無瑕,晶瑩潔白的美玉。文王將玉精工雕鑿成一塊玉璧,世人就用卞和的名字命名它為“和氏玉璧”。


和氏玉璧~後文

傳國玉璽從出現到消失,充滿著迷玉的玄機。

在雕鑿成“和氏玉璧”的几百年后,楚國相國昭陽滅越敗魏。為楚國立了大功,楚威王為了表彰昭陽的功勛,就將和氏玉璧賞給他。

一天,載譽而歸的昭陽率領百余賓客在姜太公曾直鉤釣魚的名勝地赤山游玩,大擺慶功宴,酒席宴上,眾嘉賓欲一睹和氏玉璧的光彩,昭陽推不掉眾人之請,把和氏玉璧拿出來讓大家觀賞,眾賓客見和氏玉璧寶光鑠鑠,照人顏面,都交口稱贊。這時,山下深潭中忽然有丈余長的大魚和無數小魚躍出水面,眾人頓時爭相觀看,及至散席,和氏玉璧不翼而飛了。當時縱橫家張儀還未發跡,正在昭陽門下做食客。昭陽手下人見張儀貧窮落魄,就誣陷他偷了和氏玉璧,結果“嫌疑?犯”張儀被鞭苔數百下,遍體鱗傷。但和氏玉璧依然杳無下落,究竟誰偷了和氏玉璧,千古以來無人可解。

五十余年后,趙國有個太監繆賢,用五百兩黃金在一個外地人手里買了一塊玉璧,后經玉工辨識,才知道這塊玉璧就是無價之寶的和氏玉璧。趙惠文王聽說和氏玉璧在繆賢之手,就把和氏玉璧奪去,占為己有。

秦昭襄王聽說和氏玉璧在趙國,也想得到這塊寶貝,就寫信給趙王,假說愿以十五座城市的代價和趙國交換和氏玉璧。趙王不得已派葡相如懷璧出使秦國。

秦昭襄王見和氏玉璧純白無瑕,寶光閃爍,連聲稱贊,葡相如見秦王無意兌現諾言,就用計拿回玉璧,約定秦王于五天后在正殿當著各國使者、文武大臣的面交璧換城。葡相如回到使館,卻暗地命人帶著和氏玉璧偷偷回了趙國。

五天后,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玉璧已送會趙國,怒氣沖天,但殺了葡相如也不能追回和氏玉壁,反讓各國恥笑,只好將葡相如放回趙國。這就是膾炙人口的“完璧歸趙”的故事。事隔六十一年以后,趙國終究被秦國吞并,和氏玉璧也就落在秦王贏政的手中。

公元前221年,秦王統一了中國,自稱“始皇帝”,皇帝的印自然要選天下絕無僅有的寶玉才行,于是秦始皇命令宰相李斯磨和氏玉璧作皇帝的印璽,稱之“傳國玉璽”。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游天下,龍舟行至湘山(今湖南岳陽縣),突然,狂風大起,波浪淘天,龍船顛簸起伏,眼看就要船翻人亡,秦始皇嚇得魂飛魄散,一個博士急忙叫喊:趕快丟寶,謝神鎮浪!秦始皇在慌亂中,掏出傳國玉璽丟入洞庭湖,頓時風平浪靜,龍船靠岸。秦始皇上岸后,抬頭一看,前面有座紅磚古祠----湘君祠,相傳堯的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作妻子。舜南巡死在湖南,二妃追至湘水邊死去,后人在此立祠。秦始皇見祠大怒:朕是世上人王帝主,聖天子出巡,理應百神開道,大膽湘君,不來護駕,其罪非小,留爾祠廟何用!一怒之下,命令地方官員將山上樹木統統砍掉,一把火燒了祠廟。

八年以后,關東有個使臣赴咸陽公干,半夜經過華陰平舒道,突然,路旁跳出一個面目猙獰的怪物,怪物將一塊玉璧交給使臣,并說:為吾贈?高池君,今年祖龍死。說罷就不見蹤影。使臣又驚又怕,急赴咸陽如實奏聞,秦始皇取玉細看,才知是八年前沉入洞庭湖底的傳國玉璽。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兵功入咸陽,秦王子嬰手傳國玉璽,敬獻給劉邦。劉邦掃秦滅項,建立了漢朝。傳命將傳國玉璽代代相傳,號曰“漢傳國璽”。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做了皇帝,當時因漢家小皇帝劉嬰才兩歲,傳國玉璽由孝元太皇太后代管,王莽就命弟弟王舜去長樂宮取傳國玉璽。孝元太后見王舜進宮逼璽,取出傳國玉璽狠命往下一摔,罵道:得此亡國璽,看爾兄弟有何好下場!王舜連忙拾起傳國玉璽一看,傳國玉璽已被摔去一角。由來,王莽用黃金鑲補,但任你巧奪天工,精心細作,一塊完整的寶璧終究還是留下缺痕。

短命的王莽政權滅亡后,傳國玉璽復歸漢光武劉秀,史稱東漢。

東漢末期,十常侍作亂,漢少帝夜出北宮避難,倉促間未帶傳國玉璽,回宮后,傳國玉璽就此不知去向。

不久,十八路諸候討董卓,長河太守孫堅攻入洛陽,夜間,孫堅忽見城南有五色毫光直沖斗牛,近前一看,毫光來自一口井,井欄上刻“甄官井”三字,井口閃閃發光,井內蒸氣飛揚,孫堅命軍士抽干井水,從井中撈起一具宮裝打扮的女尸,尸體仍未腐爛,女尸頸下有一錦合,內有一金鎖扣著的朱紅小盒子,孫堅從中取出一方玉璽,該玉璽方圓四寸,上刻有五龍交鈕,旁缺一角,用黃金鑲補,下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相傳這八個篆字,是秦朝宰相李斯親筆所寫,刻在玉?璽之上。孫堅得到傳國玉璽,心生異念,也想靠天命做上皇帝,下令撤兵回魯陽另作打算,孫堅不久陣亡野山。袁朮乘孫妻吳氏扶柩歸里之機,派兵半路攔截,搶去了傳國玉璽。后來,袁朮死后,其妻扶棺奔廬江,遇到廣陵太守徐繆,依袁朮先例辦理,也將傳國玉璽搶去。

徐繆將傳國玉璽獻給了曹操,三國鼎立,傳國玉璽屬魏,三國歸晉,傳國玉璽也歸晉。

西晉末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年代,傳國玉璽不停地被你搶我奪,每一次傳國玉璽的交替易主,都伴隨著一場血腥的 殺和戰爭。公元352年,慕容俊攻克魏國的鄴城,謊稱獲得了傳國玉璽,改永和八年為元璽年。自己登上燕國皇上的寶座,而真正的傳國玉璽早已被濮陽太守戴施派人偷偷獻給了晉穆帝。

后來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奪回了傳國玉璽。經過隋末農民大起義,傳國玉璽又落入唐高祖李淵之手。

和氏璧故事里的那個識玉、迷玉的楚人卞和,迷玉競連性命都不顧。貪心的秦昭王為了一塊玉,可以不要十五座城池,歷朝歷代重復上演了“走火入魔”式的迷玉。

到了大清,又出現了迷玉迷出不少名堂來的卻要數乾隆皇帝。

作為皇帝,在人們的心目中,無非與風流侗悅、花天酒地、婢扶妾擁,尋歡作樂、聖旨滿天飛聯系在一起。乾隆皇帝更以其下江南的風流故事,而家喻戶曉。其實.歷史上許多事情我們不都是很清楚的.有時甚至是很片面的,原因是史料的淹沒,或是文人的誤導。乾隆九歲師從翰林院庶吉士福敏學文,后從庄親王允祿習鐵炮.隨貝勒允僖練弓朮。婚后在學業上又受張廷玉、朱軾、蔣廷錫等名儒指導。接位后,仍潛心于文藝。命翰林文士整理編纂《石渠寶笈》等有關書畫、銅器、錢幣、硯台等文物圖諾。然而最讓人驚詫不已的是一國之尊,日理萬機的乾隆皇帝.竟是一個愛玉、玩玉、研玉的玉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f.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