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石高價現象的思考


  節錄---文/王文甫(旅美收藏家)


  印章以她獨特的魅力歷來得到藏家的青睞,尤以清到民國為盛。當時藏者多為飽學之士.藏印重譴詞、精印家、解流派、輯印譜,將印章的收藏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仰望前賢,恨不能早生百年,與之相交,就不會像王漁陽那樣,因不與秦觀這樣的大詞人同朝相識,而有“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的嘆息了。印章之藏,先輩們建立了今天看來很高的標准,與書畫、碑帖等交相輝映,使我們有了一個印章收藏的範例。


  印章市場近年來慢慢地受到人們的關注,這種變化中最值得我們稱道的就是市場上出現了粗石高價之現象,藏家由于鑒賞水平的提高,對印章的認識從注重印材到重視刻面,繼而求印材到刻面雙美合一,使印章收藏漸入佳境。而從單一印材的收藏到對刻面的認知,這個進步是印章收藏中從量變到質變的升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有一位收藏巨眼以為,印章藝術的靈魂是刻面。因為印事實上是書法在石上的再現,石好比是書法中的紙,只是一個載體。篆刻藝術最具魅力的部分是她的文字、篆法、章法、刀法,這也是篆刻家最顯功力之處。那些名留千古的作品,有的大刀淋漓,讀來大氣磅礡;有的章法奇特,深感奇正相生;有的婀娜多姿,顯現秀麗雅致,或渾穆古樸,或蒼勁莊重……她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刻面上的萬千氣象。而在清、民國收藏界,藏家最關注的也就是這些多彩多姿的印面。他們的收藏有幾個特點:其一,藏品重量,當時的大藏家一般都有大量藏品。他們之藏通過印譜流傳下來,讓我們有機會學習、鑒賞,如張灝于1617年輯成《承清館印譜》,1631年的《學山堂印譜》凡收印2000余方。《印人傳》的作者周亮工命三子共輯成的《賴古堂印譜》也收印過千。而後,由汪啟淑在乾隆十年(1745)匯成的《飛鴻堂印譜》更收印4000方以上,汪氏平生輯印譜達27種,到民國,編輯印譜之風愈加風行一時,有輯秦漢古璽、各流派印藝等,凡篆刻名家者可以講達到了無人無譜的程度。而印譜的傳承唯靠刻面也。其次,雜專兼顧,在有量的前提下,有的藏家無名印不集,匯成眾家印譜行世,也有專集一、二名家成譜流傳,如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都有大批忠實的愛好收藏者。


  今天的印章市場,正是藏家開始傳承舊學,迎啟新端之際,一些名人在十分一般的石質上的篆刻作品也慢慢創造出高價,形成粗石高價之現象,如吳讓之的多面印;吳昌碩、齊白石的青田、壽山素章;方介堪的象牙素章等等。只要刻面精道,譴句閒章均會有好的市場表現。從九十年代以千元為單位的計價,到如今一流印章以幾十萬到上百萬為單位的計價,印章收藏中粗石高價之現象,雖然不能代表印章收藏的全部,但是,這証明我們藏家對印章的深刻認識已達到了一定高度。從傾向工藝性的刻工、印材到注重文字藝術性的刻面,是一個飛躍。這種現象在1993年,紐約蘇富比的拍賣中就有出現,當時上拍的趙之謙、吳讓之、趙次閒、吳昌碩、齊白石的篆刻作品大部分以高價成交,尤以齊白石的印章拍出高價,它們的石質非常一般. 當時印章市場已由日本轉向港台,尤以台灣為佳,筆者當時就一再強調篆刻中刻面的重要性,本人也是身體力行,以得一佳刻而快樂.在今天大陸藏家介入的情況下,由于他們的認知源于中國書法藝術,會將印章的刻面作為書法的同類發揚光大,是必然的.當今書法市場在藏家和有識之士的推波助瀾下漸有起色,因此作為篆刻這一市場應與之同步增長。從以上的市場表現來看粗石高價的收藏標准首要是名家之刻,然後是刻面精彩,再則閒章妙句,如為名士遞藏則更顯珍貴。大凡這些藏品非常難得,後市也必然有很好的前景。同時,以刻面帶出的市場還會引得出新的收藏品種,如印譜的收藏也會在逐步成熟的市場中得到關注。


 



(刻面邊款:來生修到三百石印富翁)


早期收藏齊百石壽山石印章



 


早期收藏齊百石壽山石印章(齊白石字璜)




早期收藏齊百石壽山石印章(双羅漢鈕)




早期收藏齊百石壽山石印章




早期收藏齊百石壽山石印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f.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