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心得漫談()


與 漢武帝建元款黃玉統帥六軍無敵令牌分享


 


     對於古物與古文化,總有一股說不出的濃郁情結,撫摸著古物腦海總有似曾相似的淡淡情傷,在古老四合院大廳裡那種舊的沈穩的味道….,在戰場的鐵甲快馬衝刺中那種豪情壯志的痛快淋漓,在富麗堂皇宮殿中那種掌人生死大權震攝….,在書房中把玩各式的小玩意那種閑情,在在是令人那麼熟悉但卻有如此遙遠。


 



 


漢武帝建元款統帥六軍無敵令牌,正面有小篆'令'字、


背部雕刻'無敵',人稱之無敵令牌,


指揮軍隊有虎符外,帝王尚有號令六軍之無敵令牌,


西洋十八世紀海權霸主西班牙有無敵艦隊,


西洋紀元前一世紀(BC156-BC87),


中國大漢民族漢武帝組成無敵軍隊,


將強大匈奴趕到歐洲,


橫掃全歐洲...


 


 


 


 


   難怪佛家說大千世界如紅塵,假如紅塵是那麼令人無奈,卻因人的愚癡看不破,又不斷使人流連忘懷,不知是傻嗎? 還是癡? 我已經分不清。盼經過累世學習進化濾淨中,能身在紅塵不染塵,猶如蓮花出污泥;體在六道實為虛,跳脫浮萍飄無根。


 


  時間過得很快,也記不得哪一件是第一次收藏,只記得從美國取得學位回來,在經濟比較穩定時,就喜歡逛逛古物店,作為生活的調劑,一件一件的買,也不知道買了多少件,交過多少次學費,每當買到假貨,就把它當作當代藝品收藏,也蠻有意思,在古物界裡常說不怕買貴,只怕買假,假貨不僅不值錢,連歷史文化也沾不上邊,我想現在想要在我手中,賣我假貨是很困難的,就這樣不知不覺已經過了十六年頭。


 


 



 


漢武帝建元款統帥六軍無敵令牌,背部有無敵兩字


90mm x 65mm x 12mm, 140g


 


 


   我想我是個執著的人,作事也很用功與認真,在收藏之路,花的時間與精神,不下我的專業知識,我不會人云亦云,我也不會完全相信古董書本那一套,更了解國際拍賣會到底是怎麼回事,因為這些都是我的興趣,在我的專業之餘的調劑,也許專業會退休,興趣不會退休。


 


我常常告訴我的學生,所謂碩士或博士他就是一種訓練過程,它訓練你如何發現問題、瞭解問題、決解問題、突破問題,也就是一套獨立研究與創造的精神,學會了這一程序,跨任何領域道理是一樣,再來就是經驗累績,假如我們去處裡問題,不講方法與科學驗證,哪跟一般人不受專業訓練有何不同,就是傳統土公師阿,僅經驗傳承,甚至以訛傳訛,自以為是,固步自封,進步有限。


 


講科學,對就對,錯就是錯,假如論證說的有道理,我這個人拳拳服膺,要我將錯說成對,我不願意,當然收藏之學問是點點滴滴,都有成長過程,誤判也沒有丟臉之事,因為總有沒看過或看走眼,有這樣觀念才會進步,神仙打鼓有時錯,何況常人? 真就是真,假就是假,不可能只指鹿為馬,也不會因為你經過拍賣過程,就能漂白,因為真假在人心中有一把尺,在收藏界看過太多形形色色的人,對錯我不願意批評,但我總以為每個人有個人價值觀與選擇權,沒有好批評,我在此願意分享我的收藏心得與觀念。


 


假如以數學方式來表達,如何判斷古物之價值,當然價值有有形、有無形,以簡易數學模式來表達:


 


   Value = F(T, Q, N, S, C….)


Where


Fuction: 函數


Time: 時間 (朝代)


Quantity: 數量 ()


Nature: 材質 ()-天


Shape: 雕工 ()-人


Color: 色澤 ()-地


 


 


以上述古物價值假如是建構在T, Q, N, S, C....這幾個維度,價值當然指有形價值與無形文化遺產,這些維度之間平衡建構古文物的價值與論斷真假,針對不同收藏有不同權重,如古玉、象牙與犀牛角也許首重質地,其本身的材質正確與否很重要,次論真假,買到好材質,就算是斷代錯誤,也還好,材質本身就有價值;瓷器、書畫與銅器是以綜觀各項論條件論斷真假為首要,尤其瓷器與書畫是仿古,以你這代來說,僅能作為當代藝品,作為裝飾品或教材。


首先光是以T時間(朝代)的確認,就面臨問題,因此斷代是收藏的入門功夫,每個朝代都有它當時一定型式、使用材質與審美觀念,但是也有特例,尤其在朝代與朝代交接處,風格會較混亂,還好皆有承續相似之處,收藏家累積到一定時間自然也可以斷得出來,最怕看到孤品,也就是過去從未看過,因為沒有資料可循,最容易錯斷與錯買。


各項收藏品在歷朝歷代都有萌發期、成長期、穩定期與式微期,猶如人生有:生老病死般。因此必須掌握其穩定(成熟)期的特徵為主加以驗證,輔以其他時期特徵論斷,才不致於錯判,以漢代為例,漢玉在整個玉器歷史大放異彩最光輝,對玉寵愛達到極致,從出生到死亡都要用玉,也附與各項功能,更相信使用金縷玉衣保持肉身不壞,玉封主六竅與全身,手握玉珠(豬),嘴含玉蟬(重生),單留天靈穴出口,讓靈魂羽化成仙。楚漢相爭,劉邦與項羽皆是楚國人,因此漢代玉文化承襲戰國楚文化,漢初期華麗繁複猶如戰國楚文化,直到漢武帝建元成熟期有自己的特色與風格,本文ㄧ直介紹漢武帝建元款建元藝術之分析與欣賞,無論在製作技術與藝術創作,在整個玉器文化具有承先起後之地位,大放異彩令人痴醉。


同樣地,以清代為例,清初康熙前玉器表現與明末玉器類似,尚可看到明代的特徵(萌發期),到康熙與雍正不斷突破與創新(成長期),到乾隆與嘉慶初期大放異彩(成熟期),尤其精準細膩之乾隆工,令人驚嘆,嘉慶以後不論材質、造型與創意已經跳不出過去範疇(式微期)。目前國際知名拍賣會基本上是以明清玉器為主,隨這大陸經濟起飛,經過十多年改革開放,在賞玉水平不斷提升,跳脫明清玉器(較容易斷代與真假之判斷)範疇,開始欣賞明清前之玉文化,2009年拍賣會最明顯,漢玉文化品項與價格顯著增加,例如漢代跪坐吏玉灯盤,北京瀚海成交價人民幣六百多萬(約台幣三千萬)、北京中嘉漢代白玉編鐘成交價近一千捌佰萬(約台幣玖千萬),當然有些拍賣公司會作價與炒作,僅能參考。


 



漢武帝建元款統帥六軍無敵令牌,


黃玉帶皮,自然古樸,


瑞獸栩栩如生,勇猛威武


線條老練流暢不滯礙


 


我們來討論Nature: 材質 ()-天,質地就是要真要好,才有更有收藏價值,收藏千件還不如真正有價值一件,因此天地人在中國古哲學裡講求一貫,同樣地,收藏古物標準亦同,我稱之材質為天,天然生成,古文物材質非常重要,假如排除時間與數量之考量因素,以玉器收藏而言,個人認為質地是最重要,玉器質地好,就算斷代錯誤也還可以,因為你還買到一塊不錯質地玉器,玉為石之精華,具有能量與磁場,不像瓷器或書畫,假如新品與古品,價值就是土與金的差別,這也是為何我的收藏,從早期瓷器收藏轉為玉器收藏的原因。


 


玉器質地當然以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和闐玉為首選,當然很多硬度很高之地方玉退而求其次,硬度在玉器質地上是一個最要指標,以人稱軟玉之王和闐玉為例,硬度在莫式6.5—7之間,大部分玉石採用莫式硬度,莫式硬度分為10級,以鑽石最硬為10基準,依次遞減。和闐玉在史籍記載最有名傳說為:相傳遠古時代居住崑崙山之西王母曾到中原獻白環玉塊給周穆王(BC947~BC928),周穆王西巡狩登崑崙山讚許'惟天下良山,寶玉之所在....',早在春秋戰國新疆軟玉從崑崙山北麓和田諸地源源不斷傳到中原。


 


和闐玉稱軟玉之王,就是硬度,硬度是證明和闐玉之一,但不全部,但只要硬度不對,就不是和闐料。在古玉收藏界常用入不入刀,就是指硬度,一般刀的硬度在5-6之間,因此只要入刀,就不是和闐玉,因為和闐玉硬度6.5-7之間,大於一般刀子硬度;但不入刀也不代表就是和闐玉,有些地方玉硬度夠硬,也是不入刀,不入刀是因其質地緻密性。


 


除硬度外,還有內部結構,新玉容易斷是否為和闐料,因為內部紋理與結構在原礦中被保護沒有質變,通常內部紋理式網狀結構如蘿蔔絲般,較密的有如棉絮狀,屬半透明狀,較特殊也有綿密的看不到絲。


 


相對地,古玉難斷,因為入土後,各種狀況已經改變其結構了,受沁更使硬度變軟,入刀更不用說,不受沁是原先玉質最緻密處才不受沁,因此硬度可以抵抗ㄧ般刀刮痕,簡單實驗就是拿起刀,在古玉上找ㄧ處不受沁,劃一痕就明白,這是科學的簡易驗證,真的和闐玉,根本毫髮無傷,假如是假冒,必有痕跡,這是在有爭議下,可以這樣快速檢驗,或者購買前可以跟業者聲明,假如玉質是入刀可退,比要求古玉為和闐料來的實際,古玉是否為和闐料難斷,爭議性多,入不入刀易明,這也是後來為何老收藏者,慣用之名辭,是有其道理。


 


近年來大陸經濟崛起,有能力收藏文物,對於高古玉門檻高,沁色作假太多,加上大陸文物保護法,買賣限於明清以後文物為主,對於明清之前來源不明,皆以盜墓論定,屬於國家財產,有人舉發就可能吃上官司,因此買賣皆以明清以後文物為主,這就是新玉比舊玉貴的原因。伴隨經濟開放十年後,大陸收藏家逐漸懂欣賞高古玉,尤其漢玉,今天各拍賣會明清玉器價格穩定成熟,高古玉不斷創新高可以證明,大陸鑑賞能力已不是昔日阿蒙。


 


 



 


漢武帝建元款統帥六軍無敵令牌,


美麗的鳳鳥陰線文與浮雕繩紋對稱排列無敵二字


更增加皇室與皇權的象徵


此批建元款紋飾有很明顯特徵


陰線文與浮雕陽紋,參差使用


造成層次感而不單調


 


 


 


因為和闐入土後,變化很大,所以連專家都不太敢斷,但普遍沒有爭議,就是不受沁之處,和闐玉絕對不入刀;但是不入刀之玉,不代表就是和闐玉,困難奌就在此。這也為何連國際知名拍賣公司,不願意註明是不是和闐玉,僅願意講白玉、灰白玉、青玉、碧玉....。雖說如此,這個簡易道理,有些人玩玉幾十年還弄不懂,收集很多質地不好的地方玉,沾沾自喜,自以為是,猶如古玉達人春秋閣施教官名言:垃圾古玉千年不變,當然也沒有如此嚴重,因為高古玉都是地方玉為主,質地較軟,因此眼力要夠,斷代就要準,民間仿古玉就是要用質地較軟的地方玉為主,因為雕工與作色容易,玉軟要雕複雜的形式容易,仿古成本較低,他們不會挑選和闐玉去做假。


 


這也是我不願意買入刀軟玉,因為假冒太多。其實就算一輩子賣玉的玉商也常會弄錯是否為和闐料,也常常將俄料與青海料(這些也是不入刀,目前好料也不便宜)魚目混珠當和闐料,他們對和闐料的認定比較不嚴謹,甚至還開發新的韓料與阿富汗料,我就常跟玉商試過,他們認定和闐料,證明給他們看不是和闐料,不得不讓她們折服,這就是我過去從事研究工作,一向講求嚴謹與精準訓練的結果,我常說知識分子收藏骨董,不能跟這骨董商走,自己要有主見,古董商雖然對老客戶他不至於欺騙你,但是他是以買賣為主,常常出錯,假如我們夠認真與嚴謹,他反而會請教你,贏得他對你的尊敬。除入刀之說,有人說和闐料上手較沉道理一樣,因質地較密,比重較大,同樣體積,重量較大。


 


Shape: 雕工 ()-人,雕工經過工藝師創作之過程而成形,當然求善求精,過程中需要人貫注精神創作,在真善美屬於善工、巧工,在天地人中是屬於人的部份,因此形的部份包括造型、紋飾、技法等需要人去處理,同時這些也是斷代的最好依據,通常根據造型、紋飾、技法等全面分析,初步斷代大概八九不離十。收藏還是要工藝細膩、製作精美為主,或者造型與創意深具匠心巧思。


 


通常工好,料不會差到哪裡,因為很少人會花很大心思與時間去雕刻一個質地普普通通之玉,但是假如是仿品就不一定,因為他要仿有價值的玉,因此他會挑選質地較軟之地方玉處理,一則因為質地軟下刀容易,複雜之工序容易達成,再則成本較便宜,同時因為質地疏鬆容易作舊。這也是我為何不願意買質地軟的玉器,就算雕工一流沁色美麗,感覺很到代之文物,我也會猶豫,除非價格很便宜,我就以藝品買之,純粹欣賞角度,就像我買瓷器一樣。太多人太天真了瘋狂買瓷器,以現在燒窯溫控技術幾乎所有古瓷器皆可仿,在景德鎮到處都是仿品瓷器,歷朝歷代皆可找到,包括宋瓷五大名窯、蘇麻泥青元明清花瓷、古相博陵地、清三代琺瑯彩,試想國際知名拍賣會瓷器動則百千億萬,在玉市中幾百幾千塊瓷器就可以拿到,其中道理不言而喻。在祕閣意像之部落格有關景德鎮仿古之文章與照片,很清楚告訴您:別再買啦。http://tw.myblog.yahoo.com/chinese-arts168/article?mid=7144


 


太多人只重視美感,尤其知識分子收藏者尤甚,過去美學素養有基礎,因此會以造型雕工為挑選的主觀印象,殊不知很危險,有些仿品很精美是用現代工具製作,單靠一種標準是很貿然,多方驗證是有必要。


 


有些人不明白個中道理,人家很含蓄暗示告訴他,甚麼是和闐玉,假如不是和闐玉在部落格卻不謹慎寫為和闐玉,不僅貽笑大方,還會誤導後進,以為那是真的,跟著買就不太好,同時為何會入刀古玉要小心,因為仿古很多使用地方軟玉,分享我的經驗與心得給大家,其理由上述已經講過了,今天假如你的部落格沒有人太多瀏覽那也就算了,ㄧ但部落格每天有幾百人瀏覽,應有專業責任,就應該嚴謹與精準,不要隨便附和,也許你不想點明,這是會誤導別人不斷往錯誤方向走,這是我個人看法。有些似是而非論調以偏概全,自以為是,我實在懶得理會,我也不想去辨白,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誠信與實在是我們學習準則,留給後代子孫的安身立命之符。


 


至於我對文化歷史喜愛,進而追求人生之生活與生命哲學與準則,我有自己理想,不伎不求不鄉愿,朋友以義相交,不亂套,如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能交其一,足矣。大家理念相同,以事實求事,嚴謹態度,分享彼此收藏經驗,精益求精,讓後者有真正學習的地方,讓先者有論證求真的空間,從而了解我們老祖宗之智慧與歷史文化的軌跡,學習生活處事的態度,我認為人生一樂事。(待續)


 



 


 


 



 


漢武帝建元款統帥六軍無敵令牌


饕餮獸眼睛特別有神,好像入魂魄


此批建元款之祥獸其眼神皆有此特色:


傳神、自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f.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