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建元款玉器上錯金銀技術分析與其對後代影響


 




漢武帝建元款第三類白玉錯金銀天祿祥獸,在雙翅與火焰紋上錯銀絲,更顯貴氣,其中銀絲經歷千年依舊光亮。



 


 


過去曾介紹有關漢武帝建元玉器上錯金銀技術(http://tw.myblog.yahoo.com/jeff0718/article?mid=2959&prev=2981&next=2925&l=a&fid=27),本篇針對此技術分析與其對後代影響,作一整體性介紹。


在介紹本篇前,實有必要將錯金銀(或金銀錯)與瑬金兩種技法說個明白,在東漢許慎所編《說文解字》中字的解釋僅一種:錯,金塗也,從金,聲,中華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輯由上海辭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出版的《辭海》,對字的第一解便是:錯,用金塗飾,飾,就是紋飾,在《康熙字典》對字的解釋,是引《集韻》:金塗謂之錯”。


以上這幾種”的解釋,共同點在「塗」字,這樣的說詞實在誤導了近兩千年,因為編撰字典的人不是學理工科,也不是從事製造與生產的人,就算很用心去編寫,隔山如隔行,也僅能從想像當中去理解,後者又不斷加以引用,以訛傳訛,誤導近兩千年之久。


 



所分享漢武帝建元款第三類款青黃玉錯金銀,屬於較罕見一對燭臺(或酒杯),一只角杯型,另一只為圓杯型。


 


 




在青黃玉饕餮獸紋上適度錯金銀絲,更加生動與多樣,底下有落建元款。



 


實際上,「錯」是「鑲嵌」法,而不是「塗」法; 相對地,「塗」是「瑬」法才對,希望在此,以理工背景的教授作一重新介紹與確認。錯金銀(或金銀錯),基本上是以金銀絲鑲嵌在器物上,器物包括銅器、鐵器、玉器、與木器上,其製程包括製器、鏨槽、鑲嵌、錯磨四個階段,工法嚴謹而費時。


學者史樹青,在《文物》上發表了一篇《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主要就是談這種方法,第一步是作母範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後。第二步是鏨槽。銅器鑄成後,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後根據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以鏤金作準備


 



漢武帝建元款第三類錯金銀白玉僻邪獸,在雙翅與雲紋上錯銀絲,文飾花樣更加活潑生動


 


第三步是鑲嵌,將金銀絲嵌入淺槽。第四步是磨錯,使金銀絲與器物表面光滑化。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器物的表面並不平整,必須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器物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因用錯(厝)石磨錯,故稱錯金銀或金銀錯,在此史樹青所說的第一步是屬於製器中鑄模法(範模法),是針對金屬類熔鑄於模具中成型;相對於非金屬類則不限於此,例如玉器或木器,就不必要使用鑄模法,直接加工成形即可。因此所謂的「錯」是「鑲嵌」法,而不是「塗」法就很清楚,以訛傳訛說不清至今,實有必要正名乎。


 




漢代白玉戈,在刀沿與饕餮獸紋上錯金銀絲,使禮器更顯豪華。



 



漢代白玉戈,饕餮獸紋上錯金銀絲,其中眉與鼻錯金絲,更顯莊嚴與霸氣。




    因此本文介紹錯金銀玉器的工藝,是以加金或加銀而後磨錯,稱之為錯金銀或金銀錯,最早這是隨著銅與鐵工具的出現,而在銅器錯金銀工藝有所發展。然而錯金銀製作過程,如上述所說為製器、鏨槽、鑲嵌、錯磨四個階段,工法嚴謹,最早應用在銅器上錯金銀,此技法在漢代已經臻於成熟,更將之廣泛應用在玉器的錯金銀。

    玉器的錯金銀更是費時費工,因為玉質不像銅器的韌性,因此玉質硬度必須夠大,假如硬度不夠硬,在鑲嵌過程溝槽很容易崩角,致使功虧一瞶,因此通常要製作錯金銀的玉質一定要好,才有可能達到鏤金銀入槽;相對於瑬金技術,玉質硬度就沒有如此要求,因為僅用塗上與蒸烤,就沒有此問題。


     漢代使用玉器錯金銀技術,在當時可以說獨步全球,並將此技術經絲綢之路傳至中亞,再由中亞傳至北印度,進而影響痕督斯坦玉雕風格,至清乾隆平定準葛爾部的叛亂後,傳入中國的痕督斯坦玉雕,乾隆驚豔,對之讚嘆有加,愛不釋手,並糾工摹仿,殊不知最早是由漢武帝打通絲綢之路,將錯金銀技術傳入中亞,進而影響之,在北印度發揚光大。


 


 



漢武帝建元款第三類錯金銀青玉四神獸,在龜殼上錯銀絲,更具立體與華麗。


 


相較於「鎏金」技術,「鎏金」才是許慎《說文解字》中所說「錯」的解釋:錯,金塗也,就是真正把金溶解于汞中,製成濃稠狀金汞劑,也即金汞合金,然後涂在銅器表面,經過烘烤,汞被蒸發,金便留在器物上,俗稱塗畫法或金塗法,其主要工序如下所述:
   
第一步是製造金汞劑,金汞劑的製造是一個化學過程,即是把黃金碎片放在坩鍋內,加溫至攝氏四百度以上,然後再加入為黃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體,製成所謂的泥金。 第二步金塗是用泥金在青銅器上塗飾各種錯綜複雜的圖案紋飾,或者塗在預鑄的凹槽之內。第三步是金烤,用無煙炭火溫烤,使汞蒸發,黃金圖案紋飾就固定於青銅器表面。


在漢代已經將此技術應用在玉器上,不侷限於金屬器皿表面,但是兩者物理性質相差甚大,必須有中間介面層,附著效果才會好,至於使用中間介面層是為何物? 則需進一步化驗才可得知。但是,漢代高工藝水平,已經懂得將金銀與玉巧妙結合在一起,直至近代西方表面處理技術設備傳入後,才應用到金屬與非金屬的被覆(coating)技術,真是令人佩服老祖先的智慧。


「鎏金」使用現代表面處理名詞,應為屬於化學蒸鍍法(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的一種,此法較簡易,但是隨長時間擦拭與撫摸,會有脫金現象,因為瑬金的厚度通常都是在數微米(百萬分之ㄧ米);相對於金銀錯技術,雖然金銀絲直徑在厘米內(千分之ㄧ米),雖不會脫金,則有脫絲現象,將金銀鏤入淺槽後,經適度搥打金銀變形嵌入槽中,一般不需黏著劑,但為防止脫絲現象,將會預塗黏著劑(天然樹脂),進一步防止脫絲現象。然而,瑬金技術遠在3000年前的殷商時代,就已經應用了,這些製作技術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也有自身的文化意涵與美感,到唐代更是瑬金銀技術應用更加成熟。


 


 




漢武帝建元款第二類錯金銀白玉母子魚龍,在魚身佈滿鳳鳥錯銀紋飾,異常華麗與高貴。



 


 


相對地,金銀錯技術是我國青銅時代一項精細工藝,但它出現比較晚,依文獻資料記載,它是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後,即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它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它一出現,很快就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在鑄造的銅器上用金絲或金片鑲嵌成華麗秀美的紋飾與文字,然後用錯石在器表上磨錯光平,可說是一種隱嵌技法。


在漢代將此技術應用在玉石上作為裝飾,不再侷限金屬類,是非常有創意的作法,漢初承襲戰國百家齊鳴,如孔子所說:雖小道亦有可觀焉,因此當時勇於求新求變,工藝水平非常高,直至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思想才被箝制,封建體制更加嚴厲,導致漢代在漢武帝後逐漸衰弱。



 




漢武帝建元款第二類錯金銀白玉母子魚龍,錯金銀絲較細緻,玉質保存較好,受沁較不嚴重。




 

上篇文章(http://tw.myblog.yahoo.com/jeff0718/article?mid=3482&prev=-1&next=3474)介紹第三種類之建元玉雕文物,分兩種:ㄧ為特殊表面處裡仿古青銅器色之雕件,但表面處理大都以全黑為主,或全灰色(疑似鉻鹽浴);二為拋光全亮玉雕。比較特別的是:此批不管全黑或全亮的玉雕,基本上皆有錯()金銀絲。


 


但是很奇特的是:金銀絲在此兩種表面上,經歷兩千年後,依舊保持很光亮,猜測可能這些銀絲或金絲皆應屬於合金成份,要不然在陵墓惡劣環境下,應該會變暗或變黑,尤其銀絲遇硫會變黑,此批錯金銀的玉器金銀皆保持金屬特有的光澤,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課題。


 



漢武帝建元款第三類,表面處理全黑的錯銀白玉龍鳳杯,銀絲依舊光亮。


 


假如去檢驗此批建元款所嵌之金銀絲成分,說不定會有驚人發現,了解漢代冶煉技術的高超,已經懂得使用合金成分加強其物化性質,具有抗腐防繡能力,這點是可被預期,因為從秦始皇想長生不老,服用道家煉丹術的丹藥,到漢武帝同樣深信不疑,煉丹術實際上就是屬於冶煉技術之ㄧ,一般丹藥就是金銀汞劑,適度服用微量的金,可以安神定魄,小兒驚風處理,在中藥使用的就是類似作法;銀離子可以消毒,水與空氣潔淨處理,同樣應用到此技術。


 



 




漢武帝建元款第三類錯金銀白玉螭龍帶勾。



 


 




漢武帝建元款第三類錯金銀白玉螭龍帶勾,背部錯金銀使單調白玉,花樣複雜



 


 




漢武帝建元款第三類錯金銀白玉螭龍帶勾,錯金銀使單調白玉,更多樣化



 


此批錯金銀的玉雕,在黃巾賊亂盜茂陵後,陸續在各朝代被盜陵,流入民間,出土後再入土,入土後再出土,不知經歷幾凡,在歷朝歷代中,都曾被反覆收藏宫中,因為「建元」款的多元化與藝術性,文物精美,在在令人讚嘆,中國人愛玉成性,尤其此批玉中有金銀的建元款,象徵金玉滿堂,因其特殊性與各種技巧的開創性,在民間與宮中,也許不斷模仿與創作,目前現世的建元款或許已經存有各種版本也說不定,從建元落款的式樣,相信應有唐、宋版與 明、清版,以下分享確定由清代仿漢代錯金銀技術玉器的版本,分享如下:





清代仿漢代建元款錯金銀的白玉小祥獸一




清代仿漢代建元款錯金銀的白玉小祥獸二




清代仿漢代建元款錯金銀的白玉小祥獸三




清乾隆仿漢代建元款錯金銀帶有痕督斯坦風格的玉盤


(感謝格友Ginger提供)


 



相對於本人早期收藏乾隆宮廷御用之玉盤(沒有錯金銀,但形制Ginger幾近相同),可推測清代確有仿漢代建元款錯金銀技術之相關玉雕。



相對於本人早期收藏乾隆宮廷御用之玉盤,更可推測清代確有仿漢代建元款錯金銀技術之相關玉雕,此為沒有錯金銀,到Ginger的玉盤就就有錯金銀。




清乾隆仿漢代建元款錯金銀帶有痕督斯坦風格玉盤


 



清乾隆年代仿漢代建元款錯金銀帶有痕督斯坦風格玉盤,背面落款:乾隆年製。


 




清代仿漢代建元款錯金銀的黃玉山籽靈猴獻桃文玩


 


 




清乾隆仿漢代建元款錯金銀的黃玉山籽靈猴獻桃文玩,背面落款:乾隆年製,很巧妙的事,本件收藏與Ginger玉盤落款,幾近相同,或許同一批仿漢錯金銀作品。



 


 


金銀具有普世價值,是因他是自然界中的稀有金屬,且天生麗質,帶有華美高貴的金屬光澤,其物理、化學性能優越,具有很好的延展性與導熱性,可以錘出薄如紙般的金箔,拉成細如髮的金絲,除可以用來製作工藝精湛的藝術品外,電子產業之工業用量需求驚人。


全世界金銀消耗量與生產量,根據統計兩者是達成平衡,因此具有稀有與保值性,過去世界各國才會將央行擁有多少黃金作為印鈔票的比例,上篇文章提到美國帶頭破壞此制,2009年歐巴馬以印鈔票救經濟,2010歐洲各國群起效法救歐豬四國,未來鈔票會成為壁紙,將造成另ㄧ次金融浩劫,這也是為何近年來黃金節節高升主因,加上最近QE2再次印鈔票救美國失業率,甚至美國聯席會主席伯南圖不排除繼續發行QE3、QE4,此舉將導致美元泡沫化。


古人說:盛世收古董,亂世藏黃金,今日此時,既是盛世又是亂世,既可收古董又可藏黃金,為何會如此? 因為美國此舉屬於七傷拳,傷人七分傷己三分,將導致全世界金融危機,與各國通膨,尤其亞洲,這是屬於亂世,因此要藏黃金,黃金未來很快就會突破一千五百美元(一盎司),甚至到達兩千美元;相對地,此時也是中國有歷史以來的第三次盛世(漢、唐盛世後,中國人之所以被稱為漢人或唐人),中國古董可以盡量收,但是要收藏,就是要收真、精、希品,才有增值價值。同時收藏的最終目的,還是以文化的喜愛為主,從怡情養性為始,到兼具投資為輔的正確觀念,才能長長久久,因此,此時確實是收藏絕佳時機,因為中國盛世才剛開始....


 


 


後記:


 


格友提出一個很好問題,在建元款錯金銀玉雕,在表面處理的黑色或灰色建元款玉器上的錯金銀,是否有可能是瑬金上去?因為看起線絲緊密配合在溝槽中,且脫絲後仔細觀察其線徑不一。


個人淺見,建元款錯金銀玉雕,還是鑲嵌法,不是瑬金法,因為文中提到鑲嵌的厚度是依線徑,因此可以很厚,瑬金基本上只有幾微米,當然在事先嶄槽的淺槽內,倒入金銀汞劑,就可以fit的很好,經蒸鍍就可以留在槽內,如此才能說明金銀絲線徑不一的現象,此話似乎聽起來合理,但是僅能在平盤上的溝槽才有此可能性,對於立體雕件,是無法Hold金銀汞劑在淺槽裡,加以蒸鍍,除非製作夾治具,如此工程浩大,是不會如此做的。


但因金銀絲具有延展性,鑲嵌淺槽內,是使用過緊配合,也就是金銀絲線徑大於淺槽,經打入淺槽後,錯磨光滑,會造成金銀絲線徑不一,加以說明此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f.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