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蒙兀兒帝國皇帝沙賈汗(世界的統治者)談痕都斯坦玉器





C.C. Chang





NUTN, Tainan, Taiwan


 





此次歐洲之行有機會去拜訪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bert Museum),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收藏令人震撼外,但是英國之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相對於玉器的收藏更人驚艷,尤其在玉器精品收藏上不輸給大英博物館。更重要此次之旅,對著名博物館收藏進一步了解,同時對自己的收藏更加肯定與信心。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令人印象深刻是在十六世紀蒙兀兒王朝第五代英主沙賈汗(Shah Jahan – King of the
World 1592 –1666)
之玉器的收藏,此時相當於中國滿清入關順治(1638-1661)時代之前後,大家也許對此有點陌生,但是講到印度旅遊勝地泰姬瑪哈陵就不陌生,最為著名當數為亡妻建造泰姬陵的故事, 泰姬瑪哈位在北方邦阿格拉市郊,聳立在亞木拉河岸,紀念蒙兀兒第5代皇帝的皇后蒙塔慈瑪哈(Muntaz Mahal)的陵寢,人稱泰姬瑪哈(Taj Mahal)或稱泰姬。


 





蒙兀兒王朝第五代英主沙賈汗之羊頭玉杯與其玉戒指(Shah Jahan – King of the World 1592 –1666)。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館藏沙賈汗之玉器,此時相當於中國滿清入關順治(1638-1661)時代之前後,當時玉器的雕琢已經到達頂峰。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令人印象深刻蒙兀兒王朝沙賈汗之玉器的收藏,在當時可以說玉器的加工到達頂峰時代,連乾隆皇帝一接觸到痕都斯坦玉器讚嘆不已,痕都斯坦就是北印度之波斯語,當時也就蒙兀兒王朝管轄範圍內,第五世皇帝沙賈汗之藝術成就達到最高峰,世人所傳送孔雀王座,為其作品。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蒙兀兒王朝第五代英主沙賈汗

(Shah Jahan – King of the World 1592 –1666)之玉壺的收藏,

帶有濃厚之波斯風味。




 


 


 


 


 


     印度蒙兀兒帝國第五代皇帝一身功過褒貶不一,泰姬瑪哈,是蒙兀兒王朝五世皇帝,沙賈汗(Shah Jehan)的愛妻,也是沙賈汗父王賈汗基(Jehangir),來自波斯之愛妃奴潔汗(Nur Jehan)哥哥的女兒,兩人算是表兄妹。
沙賈汗和泰姬馬哈結婚時仍然是王子身份,他們的婚姻,完全符合阿克巴大帝 推動皇室印回通婚的融合政策。
1627年沙賈汗在父王過逝,他從領地出兵到京城阿格拉,將同父異母的儲君弟弟殺死,即位為王,成為蒙兀兒王朝五世皇帝,立泰姬馬哈為皇后。 儲君弟弟的母親,奴潔汗是武則天式的女強人、琴棋書畫、騎射打獵,無一不精,並代理賈汗基掌了17年的國政,如今愛兒被殺悲痛不已,暗然離宮孤守賈汗基的陵墓到死為止,前後18年,宦海沉浮,令人唏噓!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蒙兀兒王朝第五代英主沙賈汗(Shah Jahan – King of the World 1592 –1666)之玉器的收藏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蒙兀兒王朝第五代英主沙賈汗


(Shah Jahan – King of the World 1592 –1666)之玉杯的收藏,


杯底環部鑲有黃金與紅寶石。




印度蒙兀兒帝國皇帝,他為他所鍾愛的妻子Mumtaz Mahal在阿格拉修建了


著名的泰姬陵。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蒙兀兒王朝第五代英主沙賈汗


(Shah Jahan – King of the World 1592 –1666)之匕首玉柄的收藏


,乾隆三十三年平定大小回部後,傳入中國,乾隆皇帝非常喜愛,


更令宮中玉匠研究與仿製。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蒙兀兒王朝第五代英主沙賈汗(Shah Jahan – King of the World 1592 –1666)之玉器的收藏



 




 









  


 


 


 


 


 


在北印度著名建築泰姬瑪哈陵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蒙兀兒王朝第五代英主沙賈汗


(Shah Jahan – King of the World 1592 –1666)之玉盒的收藏


印度《蒙兀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是一個具有奇特藝術品味的帝王。他造的《孔雀王座》是印度千年來,單一藝術品中最奢靡的。因座位背後是一只用彩色寶石嵌成的孔雀,站在一棵珍珠綠寶石和金剛石鑲成的樹上,所以被稱《孔雀王座》。《沙賈汗》花費37 年時間以1150公斤的黃金與230公斤的寶石打造了這孔雀王座。按當時的幣值,耗去了7萬英磅,比建造《泰姬瑪哈陵》的費用高出二倍。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蒙兀兒王朝第五代英主沙賈汗


(Shah Jahan – King of the World 1592 –1666)之玉器的收藏,


鑲嵌紅寶石,華貴精緻,影響乾隆晚期玉器製作風格。




    《 孔雀王座》建於17世紀,它被安置在首都德里紅堡的皇家《公眾接見廳Diwan-i-Aam》。之所以被稱為《孔雀王座》就是它的造形有孔雀形狀。《孔雀王座》鑲嵌了藍寶石,紅寶石,祖母綠,珍珠和其他不同美麗又協調的天然寶石,燦爛奪目,神靈活現。 公元1665年法國珠寶商《巴蒂斯特塔韋尼埃Jean
Baptiste Tavernier》受邀入宮,親眼看到這美麗的《孔雀王座》。根據他的描述《孔雀王座》乍看像一張鴉片臥床,大約寬6 英尺乘4公尺,前方有二階腳凳,有4支純金打造的腳,高約20到25英尺,座床四週邊共有12個小支柱,裝飾了紅寶石、翡翠、鑽石和珍珠。《孔雀王座》共有108個大型紅寶石的寶座, 116祖母綠。塔韋尼埃相信這些都是王座最寶貴的一部分。 至於鑽石裝飾分別以《蒙兀兒王朝》歷代皇室先賢命名的精雕鑽石。包括有186克拉的《巴布爾光之山 Koh-I-Noor》鑽石,《阿克巴Akbar Shah》95 克拉。《賈汗吉Jehangir》的83克拉,和第二大尖晶石紅寶石的世界-《帖木耳》紅寶石283克拉和詩人《苦地西Qudsi》讚揚皇帝祖母綠鑲嵌的詩句。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蒙兀兒王朝第五代英主沙賈汗(Shah Jahan – King of the World 1592 –1666)之玉器的收藏





      這美麗的希世珍寶《孔雀王座》在1739 年波斯王納迪爾沙(Nader Shah)入侵印度,德里被屠城,3萬人被殺,傳言中孔雀王座毀於戰火。也有傳說已經遭到拆解,也有一說當成戰利品被運到伊朗。 《孔雀王座》名震遐邇,舉世聞名,其精鑽的工藝,具無價藝術價值,亦證明當時富可敵國的帝國的實力,也見證《沙賈汗》奢華無度。可惜這《孔雀王座》早已不知去向!爾是否仍然在伊朗,伊朗擔心被印度政府要求返還?回顧17世紀印度《沙賈汗》王的原創的《孔雀王座》不可得。於1812年波斯王《法阿里Fath Ali》(1772~1832)及1836 波斯王《穆罕默德沙阿Mohammed Qajar》 (1808-1848)後來均陸繼打造山塞版的《孔雀王座》,證明世人對《孔雀王座》的迷戀




「痕都斯坦」四字由乾隆隸定,即波斯語「印度」之意。痕都斯坦玉器是指產於北印度的玉器,從乾隆初由南疆回部官員及駐疆大臣貢進內廷。18世紀北印度正是蒙兀兒帝國,痕都斯坦玉器也就是莫蒙兀兒帝國玉器。



  痕都斯坦玉器是受到中國明中期玉器藝術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有著阿拉伯的造型、西方莨菪科植物大卷葉裝飾,薄胎,多嵌寶石或金銀絲,具有伊斯蘭風格。乾隆帝非常喜愛痕都斯坦玉器,多次賦詩加以讚賞,他還不遺餘力地在國內推廣這種玉器,命內廷及蘇州玉作仿造,有關製品尚有留傳至今者,「大清乾隆年製」或「大清乾隆御製」篆字款,確為清宮廷玉作仿製痕都斯坦玉器的典型例證。



  上行下效,痕都斯坦玉器很快流入京都民間玉肆,被稱之為「蕃作」,模仿之風日益熾烈,於是玉壇上出現「仿蕃作」的新型玉器,尤其莨菪科植物多歧大卷葉的影響頗為深遠,並成為北京玉器的一大特點。痕都斯坦是Hindustan的譯音,意指北印度地區,包括今阿富汗東部和巴基斯坦北部,1526年~1857年,那裏是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的屬地。17世紀蒙兀兒的國君,徵收亞洲、波斯的工匠,服務於宮廷,製作了大量精良、高雅,並帶有伊斯蘭風格的玉雕作品,這些玉器被稱為痕都斯坦玉。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蒙兀兒王朝第五代英主沙賈汗


(Shah Jahan – King of the World 1592 –1666)之白玉盤的收藏,


材料來至新疆和田白玉。






格友Ginger的收藏,此為乾隆王朝仿制痕都斯坦玉器,

進一步鑲金銀絲,更顯華麗貴氣。







格友Ginger的收藏,玉盤背部落乾隆年製款。



自家收藏,乾隆御用款之仿制痕都斯坦風格之玉盤。





     



自家收藏,乾隆御用款之仿痕都斯坦玉盤,雙龍搶珠。









自家收藏,乾隆御用款之仿痕都斯坦玉盤,盤底落乾隆御製款。





其特色一器一色 薄胎如蟬翅,痕都斯坦這一地名是乾隆皇帝親自考訂的。乾隆詩云:「西昆率產玉,良匠出痕都。」痕都斯坦玉的材料其實源自中國,多為南疆的和闐玉與葉爾羌角閃石玉,玉質油潤,呈透明或半透明狀,迎光看大多有雪花或棉花狀玉斑。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純色的玉材雕琢,尤多選用白玉或青白玉,一器一色,透明晶瑩,這與中國傳統玉器的留玉皮或俏色玉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痕都斯坦玉一般多為實用的碗、杯、洗、盤、壺等飲食器皿,其次為花瓶等觀賞玉,不見中國玉器中常見的禮玉和佩玉。它的造型大都以自然界的花果、鳥獸等動植物為藍本,如:玉杯作剖開的瓜果形,玉碗作盛開的花朵形,器底、口沿、把柄再用動植物紋作浮雕處理,很少採用單純的幾何形狀。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蒙兀兒王朝第五代英主沙賈汗(Shah Jahan – King of the World 1592 –1666)之玉器的收藏。





  痕都斯坦玉多為薄胎,採用水磨技術,胎體薄透如紙,透光如玻璃,從內壁還可以看到外壁浮雕的花紋,乾隆喻之為「蟬翅」,更有「西昆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之說。有些痕都斯坦玉在器壁上鑲嵌金、銀細絲及各色寶石或玻璃。它的裝飾往往帶有伊斯蘭風格,花紋多為植物花葉為主。痕都斯坦玉器上常見的茛苕花源自歐洲建築,羊頭源自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葫瓜器形取自中國,蓮花座為印度本土紋飾。在裝飾手法上,痕都斯坦玉主要採用浮雕、立雕、鏤空雕等工藝,表面處理上普遍採用剔陽文的方法,即雕刻時先琢去地子,再淺浮雕主體紋飾。浮雕的紋樣磨去琢痕,而地子往往不磨光,形成粗細的反差。



清宮典藏 西番情趣的中國玉 ,在我們所見清宮所藏痕都斯坦舊玉有兩種:一種為當年輸入;另一種係宮內工匠仿製,稱「西番作」。當年輸入的痕都斯坦玉最多的是清廷平定新疆的回、准二部後得到的貢納。從乾隆三十三年到嘉慶二十二年(1768年~1817年)的50年間,入貢了多達約800件帶有伊斯蘭風格的痕都斯坦玉器。同時,清廷的駐外大臣也向當地回人購買一些玉器進獻給乾隆。乾隆年間,經濟文化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中國的玉器製作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乾隆時,除了製作中國傳統玉器外,還引進和仿製了外域的玉器藝術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痕都斯坦玉。乾隆時的內務府設立了專門仿製痕都斯坦玉的作坊,蘇州的玉作坊也有仿製。這些「西番作」並沒有完全照搬痕都斯坦玉的製作,而是吸取其造型、花紋特點,結合中國工藝的傳統方法,創造出帶有西番情趣的中國玉器。




  痕都斯坦玉精品,原均集中於北京紫禁城內乾清宮暖閣內與圓明園殿座之中。乾清宮於乾隆歸政前,被一場大火燒得精光,痕都斯坦玉也難於倖免,後來乾隆又從各殿座集中了一批精品,存放於重建後的乾清宮暖閣。圓明園中不少痕都斯坦玉器輾轉流於歐、美各地。故宮博物院原藏的痕都斯坦玉器精品,經提集後南遷北返,運至台灣,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未經提集的少量痕都斯坦玉器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Ref.






1. 第90期 《新紀元周刊》古藝評鑑



2. http://www.vamuseum.cn/


3. http://blog.roodo.com/mughal_empire/archives/1655156.html


4. http://tw.myblog.yahoo.com/jw!WaMb6ICcGRk.m96M7cOaPyFY7n0-/article?mid=2900&sc=1


Share
This P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f.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