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米友仁之二帖分享-白玉圓雕太平有象





2013/6/20





Prof. C.C. Cha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宋代玉器在市面上是比較少見,宋代文風鼎盛,但國力積弱,北有遼金國,西有夏國,南有大理國,四周被包圍住,因此玉路已斷,好的玉才難尋,加上財政困難,在玉器史上無法有較大突破,大都以地方玉或舊料重刻仿古之作居多,傳世與出土相對少,物以稀為貴下,現今國際市場拍賣價格紀錄很高。


反倒是西夏、遼、金之玉器技術發達與雕工技術高超,位處玉路上,玉材無缺下,在玉器史上有較特殊表現,如鏤空纏枝繁複著稱之遼玉器,在成吉思汗征服歐亞大陸時,並將此技術傳到北印度,痕都斯坦玉器即受此影響。 


 


53kg, 50cmx21cm, 白玉圓雕太平有象,沁色模樣古樸

 


米友仁何許人也? 米友仁(1074年-1153年),一名尹仁,小名寅哥、鰲兒,祖籍太原,後遷襄陽,南宋書畫家。黃庭堅戲稱其為「虎兒」。書畫家米芾長子。書法繪畫皆承家學,父子皆稱絕一世,故稱「大小米」。


 



書法繪畫皆承家學,父子皆稱絕一世,故稱「大小米」


 


     雖然宋代在玉器史上,並無特出的作品,但相對地宋代在書畫上大放異彩,尤其宋代書畫家輩出,廚唐宋八大家外,兩者兼具著名者有「大小米」之稱--米芾與米友仁父子,兩人擅長書畫。


 


     本文分享的是雕刻在白玉圓雕的太平有象上之米友仁兩份字帖,米友仁世稱小米,其書法承襲其父,二米書法,得「二王」精髓,結體欹側多姿,具有特殊風格,兩份字帖乃雕刻在白玉圓雕大象身上,一帖乃在大象的背上刻有一帖: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詞;另一帖是:杜甫的八陣圖詩為首的詩詞,雕刻在大象右側。


 


 


 

此為乾隆御題落款,稱讚此帖之精妙。 


 


    


    在白玉大象的左側,則刻有乾隆御題稱讚此兩帖之美,在左下角刻有神品之印落款。乾隆之字承襲二王之字帖,因此看到雕刻在太平有象之白玉圓雕大象之米友仁二字帖,更是如獲至寶,依其慣例總會在白玉大象留下自己的評論,除漢文之評論外,'同時在大象額頭亦留下象徵大清正統之滿文評論。







 

              大象額頭亦留下象徵大清正統之滿文評論

 


崇寧三年(1104)其父進友仁的《楚山清曉圖》,徽宗賜御書畫各一卷,遂以擅長書畫知名,徽宗宣和四年(1123)入掌書學,宋室南渡後,流寓於溧陽、平江,官至提舉兩浙西路茶鹽公事、工部侍郎,敷文閣學士。精於鑑別,宋高宗趙構每得書畫名蹟,均請他鑑定。《古今畫鑑》說他:「能守家學,作山水清致可掬,亦略變其尊人所為,成一家法,煙雲變滅,林泉點綴,生意無窮。小米山水,點綴雲煙,草草而成,不失天真風氣,肖乃翁也。」



煙霧瀰漫的江南山水,叫作「墨戲」


 


他的寫生題材多為煙霧瀰漫的江南山水,叫作「墨戲」,其山水畫擴張了米芾技法,「略變其尊人所為,成一家法。」明代董其昌曾攜友仁《瀟湘奇觀圖》遊洞庭湖,驚嘆說:「舟次斜陽,篷底一望空潤,長天雲物,怪怪奇奇,一幅米家墨戲也。」


 


 

 

二米書法,得「二王」精髓,結體欹側多姿





     杜甫【八陣圖】詩:功蓋國三分,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以此詩放在此帖之首,因年代久遠比較模糊,但從字體之勾畫,相當有力道。







米友人之杜甫八陣圖行書字帖,經歷年代久遠,在上白玉上的沁色,字帖雖有點模糊,但可發現筆力之流暢遒勁。







晉陶淵明--歸去來辭


 




余家貧,耕織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媿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為『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在歸去來兮辭之手有乾隆御覽之寶印章,底下有一顆故宮堂號之印


 


 


 



 



                落款處為宋米友仁書之楷書,另有神品與已經模糊之章





文獻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1%B3%E5%8F%8B%E4%BB%8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f.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